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观点 | 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与公众参与

? ? ? ?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或者称为“双碳”目标),在国内国际社会引发关注。2021年底,深圳发布《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全市各区选取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及企业,推进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第一批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包括大梅沙社区、坝光社区、柏宁花园等3个社区。近日,深圳启动第二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申报工作。

? ? ? ?在刚刚过去的深圳节能宣传周,“减碳”成为了深圳人频频刷屏的热词。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单元,也是城市践行“双碳”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近日,深圳晚报采访了深圳多名专家学者,探寻近零碳社区的生活场景与发展路径。? 以下为绿源理事、咨询委专家熊杨接受采访中提出的观点:


? ? ? “近零碳”是近两年的新提法,或者说是减碳的目标。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提出的国家间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碳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 ? ? ? ?我个人关注气候变化近二十年了,2003年第一次去长江源做志愿者就开始收集当地的气象、水质、生态等资料;2010年和2011年还两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并且在会场上发出中国的民间呼声。

? ? ?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水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所以我更多的是从水专业角度去观察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参与民间的水环境保护。

? ? ? 现在提的“近零碳”、“零碳”、“低碳”都是碳排放的评价指标,确切地说属于技术范畴,“双碳”是指碳达峰和碳减排,都是实现低碳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它们作为付诸实现低碳目标的行动路径和指引。《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中强调了“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等因素……”。减碳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减碳的目的是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所以需要试点和探索,不能简单地运动式推行。

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

? ? ? ?不管是江河源头还是出海口,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会形成社区,也就会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污染,城市越大、生活水平越高,对自然的影响就越大,从碳排放角度看也是同样的,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就需要付出努力,承担责任。

? ? ? ? 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城市同时也是碳排放密集区,在深圳建设“近零碳社区”示范效应较强,对于产业升级具有探索意义。但是,在探索“减排”的同时也要探索“适应”的措施,因为“适应与减缓”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提出的两个并列的原则,近期中国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战车两个轮子的平衡。

? ? ? ?相对“零碳”的提法,“近零碳”更科学,也更具有可实施性。《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更重视和强调“适应”。我2010年第一次参加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时,接收到“适应与减缓”的提法,那一年马尔代夫等岛国领导人以潜水开会的行为艺术强调气候变暖危机,而我们是代表中国民间组织从长江源过去的,在世界屋脊同样面对气候变化冰川退缩的影响,而地方政府和我们一直在帮助当地原住民适应变化,后来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也是在保护的同时帮助当地人改善生活状况。

近零碳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 ? ? ?国家在治理黑臭水体中推行“河长制”的成功经验就证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重要性,2017年初,绿源联合深圳晚报发起的“深圳民间河长”,是在国家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框架下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体体现,几年来慢慢形成公众有效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深圳模式。

? ? ? “利益相关者参与”已经被证明是引导公众关注环境议题的有效方法,气候变化与水污染一样也是影响居民健康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让“利益相关者”参与

? ? ? ?在推动“减碳”和建设近零碳社区过程中,深圳应该制定社会参与“双碳”行动的指引和规则,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开展“减碳”的宣传、教育和示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将实施“双碳”的细节融入社区建设工作中,引导市民“了解-关心-行动”

? ? ? ?对于居民个人的参与,节约资源(减少水、电、气和生活物资浪费)、参与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回收、减少水污染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变出行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和减碳有关,重点还是“了解-关注-参与”。

 

 

阅读更多:

深圳晚报采访原文:近零碳社区怎么建?专家大咖热议“双碳”倡导下的近零碳社区生活

碳交易员、深圳市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委副主任汤鹏律师谈“碳中和与个人参与”

QR:  观点 | 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与公众参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