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观点 | 深圳低碳转型

本文作者熊杨,绿源理事、水环境项目总顾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排水领域专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咨询工作近40年,在全球气候变暖与减碳方面,一直关注城市建设和环保领域的碳减问题,例如水行业的减碳,城市交通和建设的减碳,自然生态的科学保护和修复问题。

? ? ? ?深圳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对国家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如果单从减碳技术上看,作为科技创新城市,深圳具有一定优势,可以承担许多创新试点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但是深圳也有一些“短板”,深圳的土地面积小,环境容量小,人口密度和投资密度都很高,而碳排放与人口和投资有较大相关性,深圳的特殊地理和经济情况,决定了深圳城市碳足迹相对较高,而碳汇不足。所以,深圳在努力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除了“技术减碳”,还要有以适应低碳为目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规划减碳”,同时,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森林、河流和海洋),提高“碳汇”

? ? ? ?例如:深圳要避免把所有的山野都变成都市人的活动空间,避免在原生态的森林中修桥铺路,不能骑在大自然的脖子上,揪住它的鬃毛说:“我要保护你”,这是不对的。

? ? ? ?再如:深圳东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季节性冲击负荷,为适应冲击负荷而建造各种设施都会产生大量碳排放。低碳应该是全周期的,然而,在深圳东部目前这种冲击型波动式旅游模式下又谈何“近零碳”?不解决碳排放的冲击问题,大多数减碳努力都只会是杯水车薪。

打造近零碳排放试点

? ? ? ?深圳计划在2025年建设100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包含园区、社区、校园、建筑、企业等多种类型,主要还是试点和示范,还要在总结基础上才能全面推广。如何打造近零碳社区?其实不是打造,更不要大规模投资,而是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试点。建设投资本身也会带来碳排放,所以要针对现有碳排放源探讨如何减少,加上自然碳汇的碳中和,削减区域碳水平。我曾经两次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去宣传和学习,领会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方针是适应与减缓并举,所以,在建设近零碳试点项目的同时,还要探索如何适应因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尤其是导致极端天气影响的办法,要减少试错成本,让人民群众成为受益者

? ? ? ?我们生活在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工环境里面,感受不到自然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 ? ? ?碳排放是工业和技术的产物,减碳既是技术活,也不全是,减碳和低碳是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要简单依靠上设备来解决减碳的问题。要把重点放到产生碳排放的源头上,而不是增加设备去除碳,除碳与减碳不完全相同。减碳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有直接关系,超量碳排放对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就是污染,所以减碳也是治污。但是完全依靠技术和设备去治污也会产生不低的碳排放,所以要充分发挥自然界的生态修复功能,这就首先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让它充满活力。

低碳理念的公众参与和行动

? ? ? ? 深圳的绿色低碳理念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大力宣传,例如生活垃圾分类、地表水环境治理、海岸带红树林保育、城市绿化等等,民间这一块主要是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有两支志愿者队伍,一支队伍坚持了十年红树林保育,共种植红树20万株,参与的志愿者达到近8000人次,种植和保育红树面积90余亩。绿源的另一支队伍以保护河流水环境为主,也坚持了近10年了,从深圳本地的黑臭水体监督到参与珠江流域水源地保护,把“深圳民间河长”参与河长制模式复制到珠江流域的其它地方,建立了“共爱珠江”流域民间组织合作平台。

? ?

深圳与珠三角的绿色转型

? ? ? ?深圳和珠三角曾经走过一段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经济和技术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因为产业转移导致污染随迁,绿色转型要有流域和区域视野,生态是一个系统,绿色产业也要有系统性规划。就是治污治水也要计算碳排放,要充分评估和有效利用自然生态修复能力,要避免河流水环境治理中盲目提标和过度提标产生的碳排放,让绿色转型过渡到生态转型。

QR:  观点 | 深圳低碳转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