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河流方程式 | 荟同“大师讲堂”分享:从走河看世界

我生长在长江边,13岁以前生活的小镇(榨菜之乡涪陵)已经淹没在三峡库区的水面之下,当地农村有一句谚语:“白鹤出水照丰年”,就是江底有一块像白鹤脊背的大石头,如果某年冬天枯水的时候,大石头露出了江面,来年农作物必定丰收,这其实是古代民间通过积累的水文和气象知识总结出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白鹤梁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今年夏天长江大旱,我问还在当地的小学同学:白鹤梁有没有露出水面?他告诉我,那里早已修建了三峡库区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不再会露出水面,那块石头所在的江底被建成了水下博物馆,不再发挥水文和气象预报的作用了。

我的专业是环境工程,这个专业最早叫卫生工程,是从前苏联传进来,后来叫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仔细算下来,我和水打交道已经四十年了。

我与长江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国“第三极阶梯”,也是南亚地区国家的“水塔”,在我国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接壤的地方,有一片宽阔的高地,那片地方被称为“三江源”,著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三江源。

1999年,一次西藏林芝的对口援藏工作引起了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2000~2002年我又三次去青藏高原探险,走过了滇藏、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去了珠峰大本营。2003我开始去三江源做环保志愿者,从2003年至2015年的十二年间,我12次去长江源区和可可西里(负责了长江源区垃圾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参与了保护站建设维护,还带队做青藏铁路列车环境宣传项目,参加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平均每年在海拔4500米的区域待一个月,加起来总共有一年时间。通过长江源人类学调查和收集沱沱河水文气象资料,我发现了一些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的现象,我把观察报告带到联合国气候大会会场上去分享。我们向世界发出:“关注高地,关注高地上居民”的呼吁。

? ?

我与珠江

2014年以后我把自己的关注点从长江逐渐移回珠江,为什么? 因为我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在珠江下游,因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我们的河流都被污染了,我们只能从一百多公里外的珠江上游去引水来解渴。而上游也迁去了不少工厂。珠三角出现了水危机!

2009年,我应邀参加了《南方都市报》组织的珠江考察,从西江到北江,从源头到出海口,走了全程。那时,上游大规模种桉树、造纸,采矿,修建水电站拦截江水,在库区网箱养鱼,有的河水被污染了都不敢洗手,也是那一年的九月,北江遭遇大旱,清远河床干枯,黄沙裸露。2012年,我又带队去了江西寻乌的东江源(此后共去过9次),当地是国家级贫困县,他们种柑橘大量施肥喷药,环境污染很严重。

一次又一次行走江河,让我对这些大江大河加深了了解,也积累了知识和感情。

中国有两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湾区(环渤海湾区、杭州湾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内大江大河中,珠江最为特别。别的河流基本都是大树形,珠江是沙漏形,上游三条相对独立的支流西江、北江、东江,跨越六省,下游河网纵横,最终通过八个口门出海。也就是“三江汇流,八口入海”。

珠江三条支流中西江最长(2214千米),专家们按照“河流唯远”原则,确定西江源头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海拔2500米的马雄山顶为珠江源。

我们的大湾区

珠江流域最大环境问题出现在河网地区,因珠江口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极大(最大潮差3.38米),使得三角洲城市之间在潮涨潮落之间互为上下游,水污染难以稀释和自净,成为严重的“水质型缺水”区域。但是,珠江流程短水量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4700立方米,远大于各大江河(长江流域2100立方米/人),很大程度弥补了珠三角水质型缺水的短板,成为两大三角洲和三大湾区中可利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之一是水资源,但成败决定权也可能在水资源,所谓“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广州等市前些年都搞了“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很不幸的是,很多中小企业转移到了珠江上游,更不幸的是,上游城市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并没有严格配套污水处理。广东以外的珠江上游城市也都在齐齐发展,城市建设、工业、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发展都带来污染问题。真是很让人担心!

我的行动——推动和践行流域补偿(下游帮助上游保护水环境)

我一直希望推动河流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流域补偿”,前几年我带过很多批人去东江源,有志愿者、大学生、中学生,还有深圳九三学社医学专委会的专家,我想让下游更多人了解源头和关心源头,我还给九三学社中央写过提案:《关于将珠江上游保护纳入国家层面的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推动建立“共爱珠江”流域民间合作平台,实现“珠联碧河”!

2015年开始,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开始组织下游的人溯源上游,到“母亲河”源头去看看,我们也关注到有一部分有升学需求的学生也很喜欢参加这种学术性、公益性的科考,绿源就开始组织有兴趣的学生一起溯源科考“东江、西江、北江”,每人走的路线不一样。

珠江、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的关系

珠江有八个出海口,深圳紧靠最东侧的虎门水道(太平水道),中国有三大湾区,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之一(另外两个湾区是杭州湾、渤海湾)。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经济和城市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禀赋,其中水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逐水草而居就是形象的比喻。

虽然整个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00立方米,远超全国人均的2200立方米,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而深圳更是只有不到200立方米/人(2022年为121立方米/人)。

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是人均本地水资源量1700~2000立方米,低于1000立方米/人为重度缺水,低于500立方米/人为极度缺水。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能够高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依托整个珠江水系,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离不开珠江水。珠江是我们的母亲河。

深圳河流及流域的简要介绍,河流治理方面所经历的过程

1、深圳的河流

深圳市河流受地质构造影响,整体划分为珠江三角洲水系、东江水系和粤东沿海水系。

珠江三角洲水系:主要河流有深圳河(由东向西)、大沙河(由北向南)、西乡河(由东向西)和茅洲河(由南往北转往西)。

东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由南向北流)。

粤东沿海水系:主要河流有盐田河、葵涌河、王母河、东涌河等(由北往南)。粤东沿海水系又包括大鹏湾水系和大亚湾水系。

大鹏湾水系:主要包括盐田区及大鹏新区的葵涌街道、大鹏街道、南澳街道一部分,控制面积179.35km2。该分区内共有独立河流24条。

大亚湾水系:主要包括大鹏新区的葵涌街道、大鹏街道、南澳街道的一部分,控制面积178.10km2。该分区内共有独立河流28条。

2、深圳河流污染及治理

深圳建市以来一直为水所困,为什么?

历史上,深圳人的母亲河是深圳河,也叫明溪,发源于龙岗区平湖街道上木古村的牛尾岭。但是,深圳建市以后工业及人口大幅度增加,对水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本地水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就向东江要水,因此,深圳现在主要的供水水源是来自东江的东-深供水工程和东江水源工程,明年我们还将用上西江水,现在珠江已经成为了深圳人的“母亲河”。

深圳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一百多公里外的东江和西江引水?深圳本地水资源极度匮乏,除了资源性缺水(雨源型河流),深圳还同时存在水质性缺水,这也就是水污染问题。

因为水的特殊性,深圳河流治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治涝,一是治污。

今天,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深圳,感觉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但是深圳也曾经空气灰霾、洪水泛滥,水体黑臭。现在深圳多条河流都建成了“碧道”,可是五、六年前人们不愿住在地势低洼处和水边。

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特区最早建成的罗湖小区(罗湖火车站一带),曾经饱受洪涝之苦,主要原因是当时深圳河没有治理,洪水倒灌进入罗湖小区。同学们知道吗?深圳的“圳”字就有田边水沟的意思,深圳就是深深的水沟。上世纪80~90年代,罗湖、上埗在高楼平地而起的同时,大量泥土也被冲刷进河里,深圳河和深圳湾被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水面上升。(1993年6月16日的大洪水使罗湖小区成为泽国,当时在深圳访问的尼泊尔总统下榻富临大酒店,轿车进去,冲锋舟出来)。1995年,市政府启动了两个治水工程,一个是持续11年的深圳河治理,另一个是罗湖小区治涝,我主持了后一个,两个项目完成后,罗湖、上埗受淹成为历史。

2000年以前,深圳特区内两大区分别是罗湖区和上埗区,在上埗区的荔枝公园是深圳第一批建设的市政公园,公园因为保留了589棵荔枝树而得名,公园中的湖就被称为荔枝湖。荔枝湖治理是我来深圳后主持的第一个治污项目,自1989年开始至2019年,三十年间荔枝湖治理了五次,我参与了三次治理。

我还主持了另一个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就是洪湖污染整治工程;2004年,我参与了深圳第一个河流水污染治理项目——福田河综合整治。

深圳前三十年大约投入污水管网和污水厂建设资金300亿,但是城市发展太快,所以就爆发了水污染问题。2013、2014年,河流和海湾水质严重恶化,“血”河、“雪”河相继出现,这时候深圳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了,针对水环境问题组建了“河流污染监督志愿者”队伍,他们发现水污染问题后去投诉,有几个志愿者还以“跳河”的行为艺术方式来警示市民。

2015、2016年是深圳黑臭水体治理的转折年,政协委员李毅在两会上“举牌”深圳湾污染,新调来的马书记指示相关部门“马上办”,市水务局拿出了“800亿治污”的计划,深圳大规模水污染治理大幕拉开。

2017年,深圳开始推行“河长制”,绿源充分领会了国家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当中强调“公众参与”的精神,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深圳民间河长”,巡河反馈问题,推动水污染治理。2016年底至2020年底四年间,深圳投入治水资金超过2000亿,基本实现了消除了黑臭水体的目标,这当中离不开“深圳民间河长”的参与。

3、河长制的推进和执行情况的介绍,包括官方和民间

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是部门负责制,具体到河流、湖泊与水环境相关的管理分别由水利(水务)、规划、建设、城管、农业、环保等部门负责,但是存在“水利(水务)不上岸,环保不下河”的现象。

河长制与部门负责制不同之处是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四级河长(省、市、区、街道)都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他们有权有责。

河长制最初起源于太湖流域水危机(2007年),深圳也曾经于2012年在140条河流试行河长制,但是深圳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在2016年底中央和国务院两办颁布《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后,在2017年初按照国家要求启动河长制。

全面推行河长制除了党政领导负责和环保督察之外,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公众参与”,规定在河道沿岸设置“河长公示牌”作为公众参与河流水环境监督的窗口。

深圳绿源在2013、2014年就发起组建了“水污染监督志愿者”团队,我参与了对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培训,在《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颁布后,绿源迅速在“水污染监督志愿者”项目团队基础上组建了“深圳民间河长”,成为中国较早的民间河长队伍。绿源一百多人的民间河长每天穿行于深圳的大小河流边,发现污染问题,及时投诉,“深圳民间河长”同时成为官方和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

 

绿源的“深圳民间河长”不仅参与深圳的河流保护,还发动珠江流域各地的公益伙伴一起保护珠江水资源,绿源在深圳的河流保护(项目)叫“碧水流深”,与珠江流域公益伙伴联合开展河流保护叫“共爱珠江——珠联碧河”,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水环境教育项目叫“河流方程式”,现在咱们荟同学校的“小小徐霞客”与“河流方程式”是对应的。

我们相信:对于河流,对于环保“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英国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

 

本文根据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理事熊杨2022年10月19日下午在荟同学校“大师讲堂”分享内容编辑,有所删减。

QR:  河流方程式 | 荟同“大师讲堂”分享:从走河看世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