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江河卫士 | 以西江流域部分水利工程为例,探究西江不同河段人们对水资源使用方式的差异

刘沛辰

一、序言

在不久的将来,西江即将成为深圳人民的饮用水源,于是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了一个为期10天西江探源科考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作为其中一名队员,观察到不同河流段人们对水资源使用方式的差异,本篇报告以不同河段的水库作为调研的载体,探究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使用水资源的方式,然后从各种影响的因素出发,寻找上中下游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平衡点,更好地同时满足上中下游人们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需求。

二、课题目的

主要通过网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同时对西江流域部分水库进行实地调查,辅以对当地居民的田野调查。三个方法同时使用,寻找影响人们对水资源使用方式的不同的因素,从因素出发,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点,在满足下游人们饮水需求同时让中上游人们的经济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调研路线及主要实施内容

项目调研路线主要分为出程与归程两个部分,行程3980公里。出程:广东深圳-云南曲靖

深圳-肇庆封开县-桂林-(兴安-灵川)-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云南曲靖(沾益县)

归程:云南曲靖-广东深圳

云南曲靖(沾益县)-贵州省隆林-贵州兴义蔗香村-广西天峨县-广西桂平市-广西梧州市-广东三水区

▲图:路程经过区域图

四、主要实施内容

1. 水库调研,以公明水库为例,了解水库的基本设施,水库的用途,水库的集水面积,水库项目的历史,目的以及意义。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部分水库的水质进行检测,对比水库的要求,观察是否达到标准。2. 河道调研,以江滨公园为例,观察江岸是否有不合要求的排污口排污。同时进行水质检测,如果不达标准,则照岸边河长牌提供的信息进行举报。同时通过观察,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比如说江上各种船的用途,岸边的石笼网箱的作用,网箱养鱼对周围水生态的影响,为什么排污的地方反而有人钓鱼。

3. 水文化学习,以摩崖石刻为例,了解与水有关的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上人类与水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变迁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当古人遇到各种自然灾害时,比如说干旱,洪灾,暴雨,他们是如何去解决的。

4. 田野调查,在各种水利工程建设的地方,对当地居民进行访问,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数据收集以及纵向的对比,将水利工程与人文相联系,切实考虑当地人们的需求,更加全面地考察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同时对沿途的一些古村进行调研,比如说江头村、江根村。

5. 水质检测,在每一个与水有关的地点进行水质检测,从科学客观的角度用数据作为批判标准,反映出周边人们是如何使用这里的水资源。比如说如果检测出来的结果氨氮超标,那便可以间接说明周围有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如果是COD超标,则代表周围人们在河流周围活动频繁。

五、基于课题调研内容及主要发现

1. 以水利工程为核心展开的调研:

公明水库: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有多条人工大坝,将山和山之间的空隙堵上,形成一个碗状的水库。是在深圳市建市之后的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作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站点,为深圳人民提供饮用水资源,起到供水及供水调蓄的作用。相较于其它的水利工程,公明水库是近10年内的水利工程项目,没有太长的历史规划,是为了保障深圳经济发展的后勤资源。

青狮潭水库: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规划的国家级大型水库,其原先目的是为了农业灌溉提供水资源,兼具防洪功能,并为周围居民提供电力。借由地理优势,用一条大坝便拦起来一整个水库,是一个标准的山谷水库,坝短容积大。随着时间变化,水库的作用开始有了改变,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环境,于是桂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现如今青狮潭水库的灌溉发电功能逐渐削弱,跟多的用于为枯水期的漓江进行补水,保障旅游业的发展。

珠江源:珠江源(也是此次调研的西江源)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第三大江——珠江的源头,景区内溪流淙淙,有“一水滴三江,一脉隔双盘”的奇异景观,并有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四省领导和专家的题词、题诗,是广大珠江流域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抒发饮水思源之深情。风景区内森林茂密,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90%以上。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会同当地水利部门的同志,在多次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正式确定马雄山东麓出水洞处为珠江正源。水利电力部原副部长、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兆伦来到水洞口,写下了“珠江源”三个行书大字。原广东省省长,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词“饮水思源”,表达了广东人民对珠江源头的满怀深情。

1985年8月17日,珠江水委和云、贵、两广及曲靖市的领导、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与当地群众上千人,在马雄山下的刘麦地伏流口,举行了隆重的珠江源立碑仪式。《珠江源碑记》刻于伏流口断壁上: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是红水河上十级电站的第一级,凭借着80km内高达760米的落差提供大量的电力。但是大坝的建立必然会影响河流的的流速,当流速小于一个阈值的时候,河流里的泥沙便会开始沉积。红水河之所以叫做红水河,是因为原先河道落差极大,河水流速极快,导致了泥沙都随着河流飞速流动,看起来是红色的。但如今因为河流上发电站的建设,导致河流流速极度下降,泥沙沉积,如今的红水河已经不再是红色而是绿色的了。同时,因为大坝蓄水的原因,每年不同季节水位变化极大,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河岸边的消落带。

大藤峡水利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是红水河上十级电站的最后一级,也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和“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大藤峡工程建设虽然于2014年才开始,但是却有着很长一段的历史故事。从晚清同治年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一直有在大藤峡建立水利枢纽的愿望,但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决定在红水河上建起十级电站来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十级电站的最后一级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大藤峡水利工程枢纽功能丰富,以防洪为首要目标,兼具发电,航运,流域调度,保障供水多种功能。

梧州市环城大坝:在气候以及西江的影响下,梧州市每年6到7月份都会经历巨大的洪水,水位会比平常高出十几米,于是梧州在沿江的岸上建起了大坝用来防洪。考虑到暴雨会带来大量降水,大坝上设计了用于排洪的闸口,同时大坝也设计了用于抽水的水泵。当城内的水位高于城外的水位,直接打开泄水闸就可以放水了,当城外水位高于城内,这时候则需要水泵的工作。在两个设备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保障梧州市不被洪水淹没。

2. 通过网络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

3. 基于田野调查得到的信息:

双江口的女船夫告诉我们,在水坝建设之前,水位不是特别高,所以种大米,在大坝建之后,水位上升,农耕没办法进行,所以现在转行开渡船。生活水平相较以前有所提高,她的儿子也有大学上了。

梧州的当地居民告诉我们,以前没有水坝的时候洪水发生非常频繁,6到7年就会有一次大洪水。之后建设了防洪的大坝,以前只有人能够通行的木桥换成了钢架桥。

桂平的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前那里有很多的险滩,峡口非常的狭窄,所以为了解决险滩的问题,便在那个位置建坝了。然后用炸药把险滩下面的石头全部都给炸掉了。

▲图:笔者与团队伙伴在跟钓鱼者聊天

六、基于以上三方面调研结果得到的发现

通过了解各个水利工程的用途、计划的时间、建设的时间以及各种数据,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比较下,可以得出结论,纵向上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了人们利用水资源的方式,而在横向上,地理位置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两者相结合起来,影响人们利用水资源的方式的主要因素则是上下游经济同时需要得到发展。

在横向对比上,公明水库和其它水利工程不同,因为地处丘陵地带,只能依靠花费大量资金建设多条大坝来达到蓄水的目的。是一个平原水库。而青狮潭水库是山谷水库,只需要建立一条极短的大坝便可以达到大量蓄水的目的。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地理条件对其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在纵向对比上,除去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这个计划构想时间极长的水利工程,公明水库、青狮潭水库、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恰恰可以代表三个时间段的水利工程建设。分别是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段,以及当代。青狮潭水库是在建国之后不久建起来的,建国初期粮食不足,全中国都处于缺少粮食的状态,尤其是在1959-1961年间,天灾人祸之下,情况更加糟糕,青狮潭水库以灌溉作为主要目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在之后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正是作为红水河十级电站的一级在当时提出建设的,随着经济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粮食已经不再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下要考虑的需求了,所以国家开始将重心转移,建设发电站,来满足用电的需求。这是时代变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到了现在,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已经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庞大的资金去投资一个平原水库,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后勤保障设施,而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图:笔者与团队伙伴在灵渠合影

回到引发课题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人们使用方式的差异,以及这个问题是如何引发冲突的。下游的人临近海岸,淡水对他们来说只是饮用水资源,作为保障各类贸易,商业的后勤资源。但对于中上游人民来说,河流的用途在于灌溉、养鱼、解决污水,这些功能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水质,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同河段之间的冲突。目前的方法则是限制上游污染较大的产业的发展,从下游的税收中抽钱进行流域补偿,但是,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让大家同时得到稳定的发展,但又不需要破坏环境呢?

七、基于课题调查所思考与提出的建议

1. ?对中上游人民在河流上进行的各种污染活动的观点:

在一路走来,虽然每一个水库,每一条河流旁边基本都写着禁止游泳、钓鱼等等各种事项,但是没有一条河岸旁边的人们遵守了这些规矩,这让我不由得思考,责任也许不全在居民,相关政策的制定也需要适当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简单的几句话,就彻彻底底地让人们远离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河流,切断了他们与那条河之间的纽带。个人认为这样的政策需要调整与改变。

2. 对完全禁止中上游人民在河流上进行的各种污染活动的建议:

比起经济发展,游泳、钓鱼之一类的活动偏向休闲娱乐,但是现如今我们治水强调社会参与,游泳和钓鱼正是其中水文化的体现与展示。我建议将政策放开,把这些行为限制在一定的时间段和流域内,同时在下游一点的地方设置污水处理的分散系统,一定量水是可以自净的,在大环境上(环境容量内)保持水质便足够了。

 

QR:  江河卫士 | 以西江流域部分水利工程为例,探究西江不同河段人们对水资源使用方式的差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