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潮水退去,滩涂上的招潮蟹挥舞着大螯,弹涂鱼在泥地里跳跃,银叶树的气根在阳光下舒展 —— 这个夏天,坝光红树林湿地因一场场科普活动变得格外热闹。7 月至 8 月,“红树林湿地科普 —— 红树林生态环境伙伴招募” 系列活动顺利开展,3 场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了 80 名青少年生态守护者参与,大家用脚步丈量湿地,用双手记录生命,共同为这片 “海洋绿肺” 编织起守护网。
7 月 20 日,首场 “红树林湿地守护行动” 在坝光银叶树湿地园拉开序幕。参与者们手持测距仪,小心翼翼地贴近银叶树树干,在距离地面 1.3 米处测量胸径,将数据认真记录在表格中。“原来每一棵树的生长都有‘档案’,这些数据能帮我们判断它们是否健康!” 一位亲子家庭的妈妈边教孩子读数边感叹。

随后,大家拿起画笔,为银叶树绘制 “家族档案” 手绘卡片:有人细致勾勒叶片的纹路,有人标注树干的特殊伤痕,还有人在卡片背面写下 “树龄推测” 的小猜想。最后,导师用动画演示了红树林抵御海啸的原理 —— 茂密的根系像一张弹性网,能将海浪冲击力降低 35%,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到 “海岸卫士” 的硬核实力。“以前只知道红树林能防风,没想到数据这么惊人!” 一位退休教师在笔记中写道。
7 月 27 日的 “潮间带科学探秘” 活动,让参与者们成了湿地里的 “小小生态学家”。在导师指导下,大家用 1 米见方的样方框圈定区域,蹲在滩涂上数算红树幼苗的数量。“1、2、3…… 这里有 5 株秋茄幼苗!” 孩子们的欢呼声惊起了几只白鹭。
更令人兴奋的是潮间带生物观察环节:招潮蟹的 “大螯舞”、弹涂鱼的 “太空步”、寄居蟹背着贝壳 “搬家” 的模样,都被记录在《生物多样性观察表》里。“原来红树林里藏着这么多‘居民’,它们和树木是互相依赖的朋友!” 一位 10 岁的小朋友指着表格上的图画说。

活动尾声的 “塑料垃圾换红树宝宝” 环节掀起高潮:大家沿着滩涂捡拾塑料瓶、渔网碎片,累计清理垃圾近 20 公斤,每位参与者都换到了一株红树幼苗。其中,王鹏宇同学的观察记录因细节详实、配图生动,获赠《深圳红树林植物图鉴》,他开心地说:“以后我要带着图鉴来认植物,当红树林的‘活字典’!”
8 月 3 日的 “提升气候适应力韧性” 活动,让守护行动从 “观察” 走向 “创造”。在坝光盐灶古村,参与者们分成 2组,结合前两场活动的体验,设计 “湿地零碳游览路线”:有的路线避开幼苗密集区,有的加入 “垃圾随手捡” 打卡点,还有的建议设置 “潮汐时刻表” 提示牌,避免游客惊扰潮间带生物。这些方案已提交给坝光园区管理中心,部分创意将被纳入园区规划。

在 “无痕湿地‘生态赶海’设计” 环节,大家更是脑洞大开:有人提议制作 “赶海工具包”(含可降解手套、垃圾收集袋),有人设计 “生物观察礼仪” 漫画(如 “不翻石头、不抓幼蟹”),最终汇总成《红树林生态环境伙伴公约》。“保护不是禁止亲近,而是学会‘温柔相处’。” 一位参与公约撰写的大学生说。
三场活动结束后,近 30 人达成 “三星伙伴” 成就,获得 “红树林生态环境伙伴” 电子勋章;更多人加入了 “红树林巡护员” 培训预备群。大家记录的银叶树生长数据、生物多样性观察结果,将被纳入《坝光片区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志愿服务年报》,为湿地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1 公顷红树林能储存 2000 吨二氧化碳,相当于 4000 棵冷杉的固碳量。” 活动最后,导师的一句话让大家陷入沉思。当参与者们望着夕阳下的红树林 —— 树根间游过小鱼,枝头停落白鹭,远处的海浪被层层阻挡 —— 终于明白:守护这片湿地,不仅是保护一群动植物,更是在为地球的气候平衡贡献力量。
这个夏天,湿地里的每一组数据、每一张手绘卡片、每一次弯腰捡垃圾的动作,都在诉说一个共同的约定:让红树林的绿意继续蔓延,让 “海岸卫士” 永远守护着我们的海岸线。而这场关于守护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园区内保持轻声交流,不喧哗、不追逐,避免惊扰鸟类、潮间带生物等栖息者,让红树林的风声、浪声成为主旋律。
- 禁止在湿地及周边区域开展广场舞、扩音设备播放等产生高分贝噪音的活动,守护生态系统的 “声学宁静”。
- 配合园区安全警示播报,主动倾听播报中穿插的生物多样性科普(如 “此刻滩涂正有招潮蟹觅食,请轻声绕行”),在安全守护中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 严格遵守 “垃圾零遗留” 原则:随身带走食品包装、饮料瓶等所有个人垃圾,或投放至园区指定的集中垃圾存放点(位置可参考导览图标识)。
- 参与 “无痕赶海”“垃圾换绿植” 等公益活动时,主动清理滩涂残留的塑料碎片、渔网等外来污染物,共同净化湿地环境。
- 不随意丢弃烟蒂、湿巾等难以降解的物品,拒绝向海水、土壤中倾倒污水或废弃物,守护红树林 “地球之肾” 的净化功能。
- 赶海时主动选择 “生态工具包”(含可降解手套、垃圾收集袋),避免徒手触碰生物造成体表损伤或用工具高强度挖集,同时随手收纳产生的垃圾。拒绝有组织的采挖潮间带生物活动。
- 遵守 “生物观察礼仪”:不翻动岩石(保护藏于其下的螺、蟹等生物栖息地)、不捕捉幼蟹、幼鱼(维护种群繁衍平衡)、不采摘潮间带植物(留存生态链基础)。
- 以 “观察不干扰” 为原则,遇到未知生物可拍照记录,切勿带离湿地,让它们留在自然栖息地完成生命循环。
- 进入园区后,扫描入口及沿途二维码,获取电子导览路线:
- 潮间带观测路线:仅在指定潮汐时段进入,不踩踏幼苗区及生物栖息地;
- 红树林植物多样性路线:沿木栈道参观,不攀折树枝、采摘果实,尊重植物自然生长;
- 古村落文化路线:探究建筑历史时,不触碰文物、不刻画墙体,让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共生;
- 湿地修复样点路线:在标识范围内观察,不擅自进入未开放的修复区域,见证生态修复的 “自然节奏”。
- 所有游览均需沿规划路线行进,不擅自开辟新路径,避免破坏植被根系及土壤结构。
- 支持园区采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播报设备等清洁能源设施,共同减少碳排放,呼应红树林固碳储碳的生态价值。
- 游客及商户在园区内禁止用火,野炊等。合理使用电力,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如离开休息区时关闭电源、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
- 主动参与园区 “湿地科普”、“绿色能源科普” 活动,了解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与湿地保护的协同意义,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公约之诺,始于足下。
每一位进入红树林湿地的伙伴,都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与传播者。让我们以公约为镜,用微小行动汇聚成守护力量,让红树林的绿意与生机,永续传递。
—— 红树林生态环境伙伴共同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