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历史文化之旅 | 溯源东江(之四)
2023溯源东江(之四)
河流是大地母亲的乳汁,她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知识和智慧。
2023东江流域考察,从寻坞堡出发,一路朝西南顺流而下,进入一条历史长河……
东江:珠江流域四大水系之一。东晋时称涅水,隋称循水,唐称循江、河源水,宋称龙川水、龙江,宋以后称东江。全长562km,在广东省境内全长435km,流经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州、博罗,至东莞的石龙镇分为南北水道,注入狮子洋,经虎门流入零丁洋。
东江上源:《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龙江,今谓之东江,其源一出安远东一百六十里之寻邬堡,一出安远南四十里之三百坑。”也既是东江在广东省龙川县合河坝以上有两个源头,一为寻乌水,一为安远水(亦称定南水)。
东江上源寻乌水、贝岭水(定南水)(图片来自网络)
寻乌水:东江干流,长153.5km,流域面积2704.0平方公里,东北—西南流向,发源于寻乌县三标乡三桐村的桠髻钵山南侧,源河为三桐河,流人水源乡后称水源河,流入澄江镇后称澄江河,流入吉潭镇后称吉潭河,至文峰乡石角里附近接纳马蹄河水后始称寻乌水,至龙川县合河坝与安远水(定南水)汇合后称东江。
定南水:东江上源的支流,长141.5km,流域面积2389.8平方公里,发源于寻乌县三标乡湖崠村的基隆嶂东侧,源河为野湖水,接纳上下坝水进入安远县后称大山河,经东风水库至风山乡五凤围附近接纳观音河水后称镇江河,流入定南县后始称定南水。定南水流至合河坝后流入东江。1973年,在两河汇合处建成枫树坝水库,为广东第二大水库。
东江支流很多,较大支流有5条:东水、新丰江、和平水、秋香江、淡水河,其中有4条支流在今河源境内。
寻乌:既是河流源头,也是“实事求是”思想源头,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为中国找到了变革的依据和方向,也成为了社会学调查典范。
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首先体现在它的地名上:
寻坞——寻邬——寻隖——寻乌
寻乌水(涅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大秦帝国,秦国大将赵佗率南征大军之一,来到百越地区的龙川,水军乘船沿涅水抵达剑溪的石街项靠岸。此前,剑溪属楚境,楚国霸占了向北的赣水流域,百越控制了向南的涅水流域,即形成了以剑溪乡境内的两水分水岭为界。这主要是古代以水路为主,两江源头之间的崇山峻岭断开了彼此的进攻路线,成为自然的屏障与一般意义上的国界。
百越:该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故称之为“百越”。“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
剑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军进军百越,一部分大军沿赣江上的贡水到达雁门堡一带开辟疆土,并沿着贡水东南源头(自寻乌北流的湘水)进入剑溪。剑溪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为白花岽。剑溪河发源于白花岽,流入吉潭河后注入东江;另有礼畲河和下元畲、叶畲河,流人罗塘珊贝后注入赣江水系。
坞堡:赵佗下令夯筑坞堡并驻军把守。此后,就把这些涅水源头的军营小坞称为“寻坞”(“寻”为古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市尺。形容为小与寻常的意思;坞是可防卸敌人的土堡),意思是寻常的小城堡。因隖与邬、坞同义,后来被写成了寻邬(隖,防御用的小型城堡,“邬”与“隖”字配有耳朵旁,它的读音都是“wū”,右耳为“邑”,左耳为“阜”,于是它指的是某一处人们居住的城邑或城郭)。
寻坞堡:位于江西省寻乌县吉潭镇剑溪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形成,古中原土木夯筑法建筑,临水岸而建。
幸福小镇:寻乌县幸福小镇是中宣部协调深圳市支援合作的重点项目,一期规划面积2700亩,投资4.7亿元,小镇定位是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的互联网“双创”小镇。以创新为驱动、以构筑就业创业平台为核心,以提升群众幸福感为宗旨,全力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
寻乌不寻常:寻乌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的桥头堡,是三大客家文化的交汇区,是客家人聚居地。寻乌客家话是中古汉语、宋官话的活化石。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正式纳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篇章。
西井古井(明):据传,西井古井具体建造时间无史料可考,相传在寻乌建县前就已存在,寻乌建县是在万历四年(1576年),那么推测西井古井开凿已经超过450年。西井古井井沿呈圆形,用两块半圆形花岗岩石拼成,井沿上横一条石。井深10米,水深6米。井沿高0.69米,直径1.2米,厚0.06米,井口边缘磨损较大,有明显绳索滑道痕迹。井壁为鹅卵石垒砌而成,井沿四周用22块红色花岗岩石板砌成莲花形状。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古代城市公共卫生和建造技术、地质地理和气候情况都有帮助。
“改邑不改井”:《周易》井卦道出了井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井是先民聚居生息的物化见证,追溯东江流域文明的脉络,古井是不可多得的符号和载体。中国古代最早的集市贸易场所正是诞生在井边。小集市因井而成,因此有“市井”之说。唐《史记正义》记载:“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售卖,故言市井也。”
井:既是古人取水的设施,也是净化水的水设施,古时许多村庄、集镇逐水而建,虽有河流环绕,但河水涨、枯受季节影响较大,洪水期河流水质浑浊,不宜直接饮用,在距离河边一定距离凿井,既能利用地下沙石过滤河水中的杂质,又能就近取用,所以,井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井也记录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西井古井中10米深度的地下水属于浅层地下水,而井中水深6米,推算水面距离井口地面仅4米,水位较高,说明古井所在位置距离河流较近,水量大,水质好,也反映了古时东江源区的自然生态较优。
寻乌西井古井井壁(图片由寻乌融媒体提供)
寨塘坑自然村:位于东江源第一乡三标乡富寨村,距县城13公里,离三标乡8公里,有76户328人,村内建筑风格保存较为完整,溪水穿过拱桥、石岸,与环境融为一体。
东江流出寻乌进入广东第一站即是枫树坝。
枫树坝水库:东江流出寻乌进入广东第一站既是枫树坝。枫树坝水库又名青龙湖,位于东江上游,距离龙川县城63公里,是广东省第二大人工湖。据说,水库大坝兴建前库区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枫树(枫香树),周围是长满枫树林的峡谷,一到秋冬季节火红一片。大坝蓄水后,枫树林与小村庄都淹没于水底,而山上的枫树,依然在深秋之时红遍山野。
这一河谷地带也曾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山地、村庄。是千年墟市,其中,建埠于秦汉年间的皮潭埠,历史十分悠久,为龙川县的官盐总埠,时有店铺近百间。后因交通条件变化,皮潭圩于民国年间逐渐冷清,圩期取消。
龙川: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设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县治即现在的“佗城”,原称龙川城,当时的县域包括现在的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首任县令为赵佗,即“南越王”。
千年古县龙川(图片来自网络)
赵佗:岭南早期开发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他奉命挥师南下,一举平定和统一岭南。他创建地方政权南越国,使南越大地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和安定环境,百姓安居乐业。他在任时间长达六十七年之久,占了南越国九十三年历史的一大半。
赵佗将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一个国家的统一管理模式中,使岭南的历史进入了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他上书秦始皇,提出需要从中原往南迁徙大量民众,使不同身份、不同等级、不同族群的内地民众大举南迁岭南,以促进岭南人口的增长和民族融合。这些南迁民众不仅带来了大量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岭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赵佗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佗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千年古县”——龙川县的佗城镇,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也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至今已有2230多年的历史。佗城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称。
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
南越王庙:南越王庙又名光孝寺、平寇祠,是后人为奉祀秦县令越佗所建。庙为砖木结构,分前后殿,中间有一个长方形天井。
越王井:是赵佗任秦县令居住在此地故居时的汲井。后赵佗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虽然现在保存完好,但是已经不能打水了(水中有锈色,说明地下水已受污染)。
龙川学宫: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现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尊经阁等。现在大成殿内部的结构有所改变,里外墙壁已用砖石砌起,嘉庆元年(1796年)“御颁至圣先师大成殿”的金匾悬挂于正殿门棂上,正面有清代风格的卷棚式通廊。
龙川考棚:与越王井离得不远,龙川 考棚是 广东 省仅存的唯一科考场所,也是全国可查考的仅有的两座学宫与考棚并存的建筑群之一。
两宋是中国封建文化繁荣时期,也是教育的空前大发展时期,无论在文化的普及上,还是学校的发达上,乃至学术空气的浓厚方面,都为前代所不及。文化的繁荣景象,是和宋代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分不开的。到了南宋,甚至以屠宰为业者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文墨优秀,就有被录取的可能。士子应举,几乎没有任何出身限制。科举考试的范围的扩大,直接鼓励了众人读书的欲望,再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和带动,读书遂成为宋的社会风气之一。
宋朝科举考试全面向寒门敞开,培养大量文人参政议政,形成以士人为主体的中产阶级,不光有足够的基数,还表现了“共同体”存在的质量;除了“修齐治平”赋予他们的家国传统语境之外,他们还要争得表达个体意志的语境,一个新兴的拥有精神内涵的阶层正在崛起。(部分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宋朝的“文艺范儿”为什么如此迷人)
科举自宋朝以来三年一次,光绪在位十四年,大概有3~4次科举考试,起止时间为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龙川考棚是广东省仅存的唯一科考场所,是全国可查考的仅有的两座学宫与考棚并存的建筑群之一。清代年间,龙川及五华,兴宁等周边地区人都在这里进行乡试,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这里成了学堂。
我的曾外祖父(母亲的外公)吴同甲曾受清廷委派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应该与龙川考棚有一定关联。据《国学典籍网》首頁 >> 别史類,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三 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兵部右侍郎李殿林为广东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吴同甲为副考官。”此任命与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仅五年(自光绪32年开始,停止科举)。
龙川宗祠:龙川县佗城镇佗城村素有“中华姓氏第一村”美誉,调查统计佗城镇共有179个姓氏,而佗城村有140个姓氏,许多姓氏都建有祭祀先人的祠堂。祠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家族信仰和道德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
佗城苏堤:它长达千米,蜿蜒曲折,像一条静卧田头的巨龙于良田之上。相传此堤为苏轼的弟弟苏辙倡建,当年是为堵水灌溉农田。
与苏东坡有关的东江故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还是一位实至名归的治水专家。苏轼晚年被贬广东惠州,与东江结下了不解情缘,广州最早的自来水工程,惠州“ 两桥一堤 ”均是他的手笔。
苏家围:大诗人苏东坡后裔在此聚居而得名。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竹林古树环绕,环境优美。苏家围保存着18座府第式的明清客家民居,几百名苏氏后人居住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苏家围的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独特的客家乡村性别文化展,客观地反映了客家人对性别的态度和认识。村子里的苏氏家谱记载了苏氏宗族800年的历史,63块官位、学位匾述说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思想。
苏家围村是河源市东源县义和镇的一个客家围村,苏家围始建于元朝元贞年(1295年),村北东江向南而去,村西久社河潺潺汇入东江,整个村落山水环绕,古木参天,竹林成片,村内遗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桥、古码头等独特人文和自然景观。据传,苏家围村民均系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苏家围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传统村落》,被广东省侨务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旅游局授予《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苏公祠:苏家围最古老的的建筑(建于1481年),此苏公是苏东坡第十五世孙苏东山,古人又称为东山苏公祠。
东江古码头:苏家围村所在的东源县义和镇历史上曾经东江中上游商家云集的重镇,东江与久社河交汇于苏家围旁,古码头曾经是东江航运中转地,当时东江水运非常繁忙,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在此地停泊。
东江古码头(熊杨拍摄)
新丰江水库:在网上搜索新丰江水库,首先跳出的就是“万绿湖风景区”介绍:万绿湖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风景区总面积约16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370平方千米,蓄水总量139亿立方米,内有360多个绿岛,是全国极少数位于城市边缘的生态旅游区之一。
新丰江建库主要目的是水力发电,因此新丰江水库主体是新丰江水电站,万绿湖是民间的称呼,1958年7月15日,开始动工在新丰江河道最窄处的亚婆山峡谷,修筑了一条坝高124米、坝顶宽5米、坝长440米的混凝土拦河大坝,从而形成华南第一人工湖——新丰江水库。
新丰江水库库区自1995年开发旅游,开发的景点有万绿湖、水月湾、龙凤岛、镜花缘、客家风情馆、万绿谷等。万绿湖与西双版纳、鼎湖山被人并称为地球北回归线“沙漠腰带上的东三奇”。河源市万绿湖风景区曾先后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自然风光景区顾客满意最具影响力品牌、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华南第一大湖万绿湖所在地河源市,有人认为是一个“被水耽误的城市”,是广东最落后的城市。
新丰江水库是粤港4000多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湖水水质一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一年四季湖水的恒定温度在19℃—23℃,湖区基本不受台风影响,湖面少有风浪。
保障水质安全与旅游景区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熊杨拍摄景区宣传牌)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实施,说明仅仅依靠东江已经难以保障东莞、深圳和香港的供水需求,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东江尤其新丰江水库作为水源地的重要性和危机感。对东江尤其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水质安全必须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因此,东江流域重要城市河源在保护水质上应该有更大的担当,万绿湖水面旅游必须停止,新丰江水库流域必须采取更严格的保护!当然,流域补偿也应该相应推进。
与饮用水水源同处一地的万绿湖旅游区,燃油动力船和游客均是污染源(熊杨拍摄)
惠州:西湖、水东街
中国西湖:中国共有36座西湖,其中三大西湖分别为:浙江杭州西湖、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 、安徽阜阳市颍州西湖,三座西湖都与苏东坡有关。“东坡到处有西湖”,对杭州和颍州西湖,苏东坡先生已有诗相媲美:“大觉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但是,写此诗时,苏东坡先生尚未看到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惠州的西湖原名丰湖,古时在惠州城西面,珠江支流东江中游的南岸。相传这里原是古河道,河流改道后冲积而形成5个相通的湖面,分别是丰湖、平湖、鳄湖、菱湖和南湖,统称西湖,湖面面积3.2平方公里。自宋朝(公元1094年)大文学家苏东坡迁住惠州后,就把城西原来的丰湖改名西湖,接着修水利,助资筑堤。
现在的惠州西湖(古代丰湖)水面共1.6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城中湖,自从与东江分家后,西湖水质受周边环境影响变差。早在苏东坡时代,就一再清淤,现在的不少岛洲,就是清淤挖出的湖泥堆积扩大而成,苏堤最早据说也是一道木质长堤,后来靠苏东坡倡议组织人们清淤挖湖泥垒成。近代惠州西湖清淤换水工程先后进行过四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惠州市政府就在距离西湖几公里远的城边最高峰红花嶂下建了一座水库,起名红花湖,主要作用就是给西湖换水和用作城区备用水源。后来,在东江下游剑潭建泵站把东江水抽灌回西湖换水。
苏堤与苏公桥:苏轼提出方案,在与东江想通的惠州西湖的平湖与丰湖之中修筑土石堤,再用石盐木在堤间建桥,并取名为西新桥。桥下有六个大小不一的洞眼,便于行船。后世为纪念苏轼,将长堤命名为“ 苏堤 ”,堤上的西新桥又被称为“ 苏公桥 ”。
惠州水东街:被东江和西枝江环绕的城区内有一条古街——水东街,那是一条极具惠州地方文化特色的骑楼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明清时期成为东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民国时期商业发展达到鼎盛。得天独厚的码头水路条件吸引珠三角区域的人们来往,造就客家、潮汕以及广府文化在这条长 730多米的水东街上相互交融 。
廉福地及太园泵站:历史上的东江是文化和民俗的载体,当今的东江更是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的保障。我们必须从历史回到现实,东江供水和东深供水系统就是东江故事的延续,其中东江岸边的廉福地取水泵站和太园取水泵站是重要节点。
虎门水道:珠江到了出海之处又突然收窄,像花瓶口一样,两岸山崖突出,江边有“大虎”、“小虎”两山对峙,形似虎踞,守护珠江门户,故称虎门。虎门本意是指珠江经狮子洋通向伶仃洋的出海口,也就是虎门水道。
狮子洋:指广东省珠江口内水域,具体位置在东江口至珠江口之间。狮子洋水面辽阔波涛汹涌,犹如海洋,洋之东侧有一山岛,宋代已称为狮山,故名狮子洋。
走过东江562公里地理里程,跨越2241年历史长河(自寻坞堡建立起算),我们回到了东江入海口,回到了现实,江水依然不断流淌……
(本文作者绿源理事熊杨,文章转自公众号“熊野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