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河长故事征文 | 红旗渠——玉溪河水利工程

? ? ? ?在我童年有一段岁月,家里以及生产队的壮劳力经常不在家。问起。“去玉溪河了。”稍长大些才知道那是去修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

? ? ? ?川西相邻邛崃、蒲江、名山,眉山4县都是以山区和丘陵为主。七十年代前,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大多靠冬水田和堰塘屯集天降雨水来解决。雨水充足时,到处可看到弯弯曲曲,层层叠叠,依山就势的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如镜子般的冬水田。但是。如果一遇到降雨稀少的天旱年份,就会出现庄稼减收甚至颗粒无收。这种完全靠天老爷吃饭的现状,导致了老百姓经常食不果腹,生活贫困。

? ? ? ?水是农业的命脉。要彻底改变丘陵高台地方的落后面貌,只有解决水的问题。

? ? ? ?玉溪河,发源于芦山境内,海拔四千多米的九里山。流经大川、 宝盛、芦山、三江口、宝兴河、芦山河汇于飞仙关流人青衣江。全长113公里,水资源是青衣江各支流之冠。如果能引它灌溉田地该有多好啊!不过面对莽莽苍苍横亘在面前的镇西山,人们只能望水兴叹。

? ? ? ?但人们引玉溪河水的愿望一直没有泯灭,尤其民国初年的大旱,水田干裂,秧苗干枯到可以点燃,人畜饮水困难时,愿望越发强烈。有人利用测绘军事地图的机会,画了玉溪河引水工程的设想草图。民国35年(1946年)的四川省参议会,提出了玉溪河引水工程的设想。省水利局派出技术人员查勘,得出玉溪河引水可以解决4县的丘陵高台地区6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曾动员人们捐粮捐款开发玉溪河,但最后却都不了了之。

? ? ? ?玉溪河依然从雪山奔来,它如膏脂般宝贵的碧水仍然哗啦啦地流入青衣江,汇入大渡河,注入长江,最后奔向了大海。

? ? ? ?1968年12月,水电部终于同意玉溪河引水工程立项上马,可以动工兴建了。工程也断断续续地开工了。到了1973年,在毛泽东主席亲自圈阅的中央文件中,玉溪河工程被列入全国520项重点项目之一。

? ? ? ?当时处于“文革”时期,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情况下,开展建设工作。工程之浩大,其中遇到的困难之大,之多,之复杂,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 ? ? ?作为玉溪河工程受益的地区的4县以分段式合作。工程建设采取由各县大包干的办法,原则应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 ? ? ?蒲江工段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五七”干校调到工地,再由党政机关、政法部门、水电、卫生、商 业、粮食、人武部等单位抽调,共一百余人参加工程建设管理。劳动力全部来自农村,我们生产队大部分人都去过修过玉溪河,那些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我都是从他们或热泪盈眶或捶胸顿足或遗憾伤心讲解中知晓的。

? ? ?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工程建设主要靠人力:靠人双肩、双手,靠背篼、箢篼,、钢钎、锄头。河沙水泥用背筐背,钢材、木材用人拖,千方百计弄上工地。

? ? ?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路都是大坑小凼,穿上鞋子根本走不动,只能在光足板上套上草绳行走。许多人一来放下行李就上工地,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夜晚工地上灯火通明,依然是万人大会战的场景。

? ? ? ?修大坝,先要截流。玉溪河截流,采用了传统的土办法:用铁丝编成大笼,笼里塞大石头,然后数条捆在一起。截流那天,由于口子窄了,河水咆哮的犹如脱缰的野马,大家的心都悬得很高,手心捏出了汗。在合口两边各摆着一个大笼,重量在万斤以上,用钢绳牵引绳捆绑。由五十人拉着。两边拉笼的齐声喊着一二三,两边大拢子同时冲进河里,激起百丈水花。

? ? ? ?最艰苦最危险的是引水隧洞。水从洞里四面八方向外喷涌,如瀑布、如水柱,半小时可以淹到洞子下部,使之成为长河。打风钻、放炮、砌边墙、出渣运输都很困难。风钻工只穿一条裤衩,赤膊上阵,水从头顶上冲下来,如在暴雨中,淋得人睁不开眼,只得几分钟换一次班,人员轮换休息,而风钻却不停。满身泥泞是小事,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瓦斯的威胁,人进去就呼吸困难,昏昏沉沉。有的人在洞内浑身有被捆绑的感觉,有的人一下班头就痛。隧洞塌方更是危险又常见,大家时时刻刻面临着生命危险。虽然随时面临着困难和险情,但是没有人因此而退缩。等缓过气了又继续工作。

? ? ? ……

? ? ? ?山里的隆隆的炮声,钢钎的撞击声,人们的喘息声,抬石头的号子声,歌声和口号声,响彻云霄,组成了战天斗地的雄壮交响乐。

? ? ? ?从1970年11月破土动工,通过日夜不停,挥汗如雨的奋战,到1977年12月正式通水。建成干、支、斗渠98条(全长1148km),灌区内中、小型水库45座,库容约8000万m3,电力提灌站260座……。千万年放荡不羁的玉溪河最终被驯服了,奔腾的江水怒吼着,不情愿地按照人的意志,改变了流向。去滋润着86.65万亩干涸的丘陵高台的田地。最终实现了水旱从人,福泽桑梓的愿望。

? ? ? ?整个工程以军事化组织形式进行管理,以公社为营,大队为连,生产队为排。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工程部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现场练兵,边学边干、边干边学。

? ? ? ?我的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为了县上的第一代手扶拖拉机手,整日在坑坑洼洼的工地转运物质,变得又黑又瘦,却依然神采奕奕。后来还带了许多徒弟。

? ? ? ?我的爷爷更是传奇人物,他的打铁技术使得挖土的人如虎添翼,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伍铁匠”。可惜,在工程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正打铁的他突然倒地,得了中风。没有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 ? ? ?年轻的姑妈是红旗下成长的新生命。由于她在玉溪河的突出表现,在选民办教师的时候,很顺利的通过了。从此,一生都从事教育工作。

? ? ? ?斗转星移,当年的建设者,有的献出了生命,有的落下终身残疾,到现在年龄最小的都超过50岁了。据统计,8年时间里,玉溪河工程完成挖填土石方 1134 万 立方米,浆砌石工程 76.4 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 46131 立方米,投入劳力 0.4 亿 工日,因工死亡45人,伤残417人。人们把玉溪河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比作四川的红旗渠。是因为有着像我爷爷、父亲、姑妈这样的老中青建设者,用红旗精神团结治水。用熊熊燃烧的激情,用血肉之躯谱写了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凯歌,铸就了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 ? ? ?玉溪河水利工程是建国以来四川省兴建的第一个最大的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是成都的第二条都江堰。玉溪河工程作为四川水利建设上的一颗闪耀的明珠。除了提醒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外,更应该把它作为精神的鞭策:继承前辈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本文来源于首届“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 投稿文章,作者:伍雪梅,原题《红旗渠——玉溪河水利工程》


一段河长故事,记录河湖环境随城市、乡村发展的变迁,见证环境治理社会共治、共建、共享新局面的逐渐形成。每个个体记录自己经历的社会变迁、环境变迁,也是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为未来描摹此刻社会现状提供重要素材。

为纪念建党100周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反映乡村振兴战略、河长制、湖长制政策实施过程中,河湖长的新思路、新措施及新成效,凝心聚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广东省文化学会、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首届“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大赛由国地时空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广东国地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赞助支持。

“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自1月24日在深圳宣布启动,面向全国官方/民间河湖长、写作爱好者、参与河湖治理的专家、企业员工等人群征集河长故事。截止至3月底,共计收到800多份投稿,投稿来源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江苏、陕西、河南等省份,投稿人包括民间河长、作家、学生、社工、企业员工及其他市民,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河流变化、参与河流守护的故事、河流与生活、河流相关书籍/影视读后感、民间河长口述记录、对河湖管理制度、历史的观点及乡村振兴故事等内容。

QR:  河长故事征文 | 红旗渠——玉溪河水利工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