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河长故事征文 |我所经历的深圳茅洲河治理

       2017年3月,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口号:“我的城市我的家,我的河流我守护”,打开一看,是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招募“深圳民间河长”的内容。
      当时,深圳的每个地方,基本上都能闻到河流发出的臭味,尤其是我就住在河流旁边,半夜醒来,第一感觉就是,唉,真的臭啊,又不知道可以怎么办。看到这个招募,我有了很多疑问,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是干什么的?民间河长是什么?“我的城市我的家”这个好理解,但是“我的河流我守护”,是要怎么守护?带着这些疑问,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按照招聘要求,填写提交了报名申请表。
       第一次线下见面安排在离我公司不远的地方,在这里,我遇到了后来一起成为民间河长的唐金花、付伍福以及其他报名来参与面试的伙伴,黄会长和朱珠还有小练,来给我们面试的。见面会过后,绿源安排了两天的培训学习,培训要到福田区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所在的大楼去,为了不迟到,我每次都是6点就起床。
        两天的培训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户外个人防护知识、水质检测和判定知识、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污的初步分辨知识,也学习了污水治理、大截排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最后,“深圳市河流分布图”的拼图环节,让我们领会到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大家庭团结、协作的精神。培训完成后,协会给我们布置了开展走河并记录做出报告的任务。

2017年5月,参与民间河长培训

       2017年6月18日,周日,中雨,我清楚地记得,这是我等着天放晴等了两周之后,决定不再等下去的第一次走河。第一次嘛,没有任何经验,就选择了自己最为熟悉的河,我来到所住村子的菜市场旁边的小河-塘家面前陇排洪渠。最开始,对河流的名字、位置完全没概念,只能对照着地图和眼前的河流走,也是到后来走遍茅洲河流域的河流后,才慢慢了解各条河流。
       第一次认真观察家旁边的河,河面满是各种塑料垃圾,河水又黑又臭,河边的楼房,可以明显看到住户的厕所、洗手盆、餐馆的洗菜池、炒菜的油烟等等,排放的管道直通往河中。走出村子,河道周边马上变成长满草的荒野之地,只好绕行。绕了还不到5分钟,就是堆满建筑垃圾的工地,因为下雨,鞋子全部都是泥。
                                                                                     河面的垃圾
       很艰难地向前走,来到鹅颈水。鹅颈水倒是没有那么黑,但是黄黄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工地对水土流失,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河的两边,没有工厂也没有村子,所以也没有发现有别的污染源。 11:50左右,我来到鹅颈水与同惠路交叉处,这里有个大的排污口,流出来的水比较黑,边坡没有路,很陡峭,我犹豫了片刻决定冒险下去看看。刚走到河边的草地,就听到有人喊我,是一个穿着环卫衣服的大姐,她远远朝我喊:“水很深,现在又是中午,附近经常几个小时都没有人,万一掉到河里,可就不好办了”。短短的几句话,让我内心十分温暖。她叮嘱我一定要小心,就骑上环卫的三轮车走了。确实,我从9:00左右开始走河,一路上一个人也没有遇到,考虑到第一次走河还是以安全为主,我就放弃了下河的念头。又沿着河向前走了很久,一路上也没有看到能吃中午饭的地方,就没有吃中午饭,继续前进。
                                                                        鹅颈水水体很黄,旁边明显可见黑色污水
        到14:00左右,来到另一条更宽一些的河,手机查地图,显示是“大陂河”。河里两边是水草,河水又黑又臭,像墨汁,有些水草发黑,水草旁有筷子那么长的大鱼,后来才知道是塘鲺鱼。用微信联系绿源志愿者协会,小练告诉我,这个“大陂河”就是茅洲河上游,还告诉了我一些其它知识。我才知道茅洲河两边的水泥平台,并不是路面,这个就是用来截污的“大截排箱涵”。但是,即使有大截排箱涵,河里流淌的还是黑臭的污水,难怪茅洲河在全国河流状况排名倒数第二呢。
       有了培训和提交的走河报告,我顺利成为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第一批“深圳民间河长”一员。当时我的工作证上,负责的区域是家附近的“东坑水”。当我调研完东坑水的污染情况后,我又到茅洲河流域的其它支流或河段调研。很多时候,拿出民间河长的工作证给别人看,别人都会问一句“你只是东坑水的民间河长,这里又不是东坑水,你来干嘛?”虽然心里清楚,作为公众、作为民间河长关心流域整体的河流没什么不对,这也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但面对这样的询问质疑,还真无言以对。我把这个情况反馈给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后,很快地,我的民间河长工作证上,负责的区域就变成了“茅洲河流域”了,我也更坚定地在整个茅洲河流域进行污染调研了。
       2017年,还有一件事值得记录,那就是,官方发布了一份通报,在茅洲河流域处理了五例因工业排污的典型污染事例。我发现其中三例是我们民间河长一直在调研和反馈的问题。
       说实话,当时我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污染。有的河还能看到在治理中,更多的河流,走一整天,根本就看不到一个人。发现问题,反映上去,大部分根本就没有回复,有一部分回复了,过两三个月去回访,却发现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我对河流治理、对继续开展河流守护,特别迷茫,看不到河流治理的希望。这份报道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民间河长忍着孤独,一个人在河边一走就是一整天的意义所在,也给了我坚持下来的信心!
                                                                                                           2017年的茅洲河
        2017年到2018年,我作为民间河长代表,参加了两次水务部门开展的茅洲河治理现场办公会,还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关于民间河长参与茅洲河治理、监督的报道录制。
       每一次,我为茅洲河的治理发声,并对大截排箱涵截污方式对茅洲河治理所起的作用提出疑问。因为我们看到的大截排箱涵,一到雨天污水就溢流,水务部门对上报的问题也反馈暂时没有解决办法。熊杨老师给我们的培训中,一直强调,只有雨污分流、正本清源,才是治污的方向和彻底解决方案。

箱涵污水水量大时溢流入河

       在困惑和迷茫中,我们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光明区多个地方,开始“雨污分流”、“正本清源”的施工,茅洲河下游的民间河长,也反馈下游开始雨污分流的施工。同时,更多的河流,开始了治理施工,更多的人、更多的设备,在河道里忙碌着。我们走河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曝氧”装置、“向河里撒药剂除臭”做法了。甚而至于,2018年茅洲河还组织开展了龙舟赛。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雨污分流的施工,治水不再只在河道里,而是遍布整个流域的每个角落。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治水的施工标识牌。这一年,是我们充满希望,充满信心的一年。我们开始相信,河流能治好,我们能守护好我们的河流。

 

回顾一下我所观察到的茅洲河流域河流治理过程:
2017年
  • 我们看到的河道治理方式,是曝氧、大截排截污、河道里撒药剂等简单的方式;河流总体来说,是黑臭的。走河基本上靠绕来绕去和在野外草丛、泥地中找路,经常遇到狗狗;
  • 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共爱珠江“项目,开始联合整个珠江流域的环保组织,共同关注治水;
2018年
       更多的地方以大截排的方式截污;开始雨污分流和正本清源,部分河流的部分时段,水开始变清。开展治理的河道越来越多,走河有简易的施工通道;
2019年
  • 河道及社区大面积开始雨污分流和正本清源施工,越来越多的黑臭水体治理宣布完工,有了巡河道;
  • 深圳提出“小微水体治理”的概念,将小微水体纳入治理范围,大范围消除了黑臭水体,市民获得明显的生活红利;
  • 部分河道开始建设“调蓄池”,应对初期雨水造成的污染,开始建设沿河碧道和湿地公园;
2020年
  • 河道周边雨污分流和正本清源工程、小微水体治理基本完工,开始大范围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就是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再生水,引到支流的上游,让每条支流都有水、有鱼;
                                                                                                   茅洲河支流鹅颈水的补水
  • 调蓄池、碧道、湿地公园等大范围完工;
  • 市民开始亲水、近水经历了太长时间黑臭水体的困扰和难以亲近,面对大幅度改变、感官上清澈见底、鱼翔浅底的河流,深圳市民,对亲水、近水的愿望是如此的迫切。但是,经过培训的我们,深知主要靠再生水补水的河流,水质离人体亲水还有一定的差距,感官清澈的水里还有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病毒,直接接触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何让市民理解,目前河流可近水但不能直接接触,是我们近期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公众近河玩耍,河道管养人员一一劝离

         总结2017-2020年我亲身经历和观察到的治水历程,如果说,2017-2019年是治水年,2020年则可以看做是提质年。
         2021年,越来越多的河道治理工地,开始悬挂“提质增效”的施工牌。深圳,已经不再将治水作为口号了,而是进入增效阶段。
        我为能作为一名“深圳民间河长”、亲历2017年以来深圳的治水历程,而感到荣幸。治水提质、提质增效,都不是我们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在深圳、在整个珠江流域,实现“珠联碧河”。 我们相信,这一天一定会来到,而我们也会参与其中,去经历,去见证,去记录。

 

本文来源于首届“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 投稿文章,作者:罗锦平,原题《我所经历的深圳茅洲河治理》


一段河长故事,记录河湖环境随城市、乡村发展的变迁,见证环境治理社会共治、共建、共享新局面的逐渐形成。每个个体记录自己经历的社会变迁、环境变迁,也是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为未来描摹此刻社会现状提供重要素材。

为纪念建党100周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反映乡村振兴战略、河长制、湖长制政策实施过程中,河湖长的新思路、新措施及新成效,凝心聚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广东省文化学会、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首届“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大赛由国地时空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广东国地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赞助支持。

“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自1月24日在深圳宣布启动,面向全国官方/民间河湖长、写作爱好者、参与河湖治理的专家、企业员工等人群征集河长故事。截止至3月底,共计收到800多份投稿,投稿来源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江苏、陕西、河南等省份,投稿人包括民间河长、作家、学生、社工、企业员工及其他市民,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河流变化、参与河流守护的故事、河流与生活、河流相关书籍/影视读后感、民间河长口述记录、对河湖管理制度、历史的观点及乡村振兴故事等内容。

QR:  河长故事征文 |我所经历的深圳茅洲河治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