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报道丨【深圳晚报】抢救深圳红树林,筑造绿色海岸线

深圳晚报记者 秦瑶 余瑶

刊登于深圳晚报2017年3月12日A06版,本文已征得作者同意转载

 

多年前,台风来临的时候,深圳坝光的渔民会将渔船栓在红树林中,银叶树宽阔的板状根深陷在泥土之中,可以阻挡海水的冲击。实际上,不仅仅是渔民,被誉为“海上森林”的红树林也在为距离海岸线更远的人提供着天然屏障。据了解,深圳现有红树林面积167.6公顷,而其中野生红树林的面积正在不断减少,这也直接威胁着来深候鸟的数量。

今年植树节前夕,深晚记者跟随一直致力于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的民间环保组织一起,近距离观察了深圳红树林的“抢救过程”。

1

4年造林2000多平方米

3月11日上午,植树节前夕,1000多棵银叶树的幼苗从西涌被运往坝光靠近海边的一处荒地上安家。帮助它们成功“着陆”的是深圳50多名来自两个不同民间组织的志愿者们。

“前面8排都种桐花树,然后是秋茄,银叶树最上面……”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绿源环协)的志愿者蒲春生说,“桐花不怕泡水,银叶树是半红树,不能长期浸泡在水中。”

大鹏新区坝光社区靠近海边的一片空地上插上了数只竹竿,一面小坡被分成了4块。每一块土地上,一些像蒲春生一样穿着绿马甲或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在挥着锄头,挖坑,分苗,填土……

为防止陷入滩涂,志愿者们换上了雨靴,拿起锄头,分工合作。短短两个小时后,小斜坡已经被一茬茬小树苗占满,约900棵红树苗被种了下去。下午,中广核研究院的志愿者们离去后,蒲春生和其他志愿者则负责检查树苗的种植状况,并为第二天的植树活动做准备。3月4日,绿源环协向全市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邀请市民海边种树,活动自11日起持续3天。

两个小时栽种下去900多棵红树,成活率依然是个未知数。绿源环协的秘书长朱珠告诉深晚记者:“红树不同于其他树种,它的维护期是两到三年。种树是很快,但更重要的是要保养。”她一边说着,一边在刚种下的银叶树旁堆上圆石,这样既能防止幼苗被冲走,也能保持水土。

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绿源环协通过这种人工育种栽种方式,每年带动4000余人参与滨海湿地保护项目,修复红树林湿地2000多平方米。

2

人工再造“海上森林”

红树并非一种单一植物的名称,在地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一些生长在潮间带,受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因其富含“单宁酸”,被砍伐后氧化变成红色,故称“红树”。

据了解,深圳现有红树林面积167.6公顷,集中分布在东部龙岗区的坝光盐灶村、东西涌,中部的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西部宝安区的西乡、福永、沙井及海上田园等地。

2016年7月26日至8月3日,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深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调研专家组,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深圳森林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水网、森林旅游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总规”编制实地调研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深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入全面规划阶段。为期9天的实地调研考察地点中便包含坝光银叶树湿地园。

除了政府部门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的关注和保护之外,一些民间公益组织也加入了保护红树林湿地的队伍。

绿源环协的资深志愿者周志坚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种植红树的场景。“那是2009年,绿源刚组建,还没有正式注册成立,志愿者只有几个人,大家分工协作,种了几百棵树,又累又晒但都很开心,从没有人抱怨。”说起往事,周志坚忍不住笑了。她原本是深圳市义工联的一名义工,7年前成为红树林保护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红树种植和保护的第一线,大家都叫她一声“坚姐”。

对于种植红树,早期坚姐和其他志愿者们也都没什么经验,只是从外地买来树苗栽种而已,种植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甚至有过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2012年,绿源环协组建了民间红树林巡护队,在巡护时发现坝光片区银叶树新旧更替情况很差,新苗难以成活,便萌生了人工培育幼苗的想法。2013年,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卿的建议下,绿源环协开始人工培育红树苗,用当地的种子在当地育种,并取得成功,开启了民间机构培育红树苗的先河。经过3年检测,人工培育的红树幼苗成活率已经高达54%,远远超过自然成活率。

因为有了育苗,志愿者们便能亲眼目睹一颗种子如何发芽生长。对于坚姐而言,这种体验很奇妙。“等于说是看着它长大的,你会忍不住去关心它长得好不好,对它有了牵挂。”

2017年3月11日,当坚姐走过曾经的一片红树种植区时突然尖叫起来:“围网断了,这里都是浒苔,小树苗多可怜啊!”坚姐口中的浒苔是水质富营养化后爆发的一种藻类,浒苔多了会压弯红树幼苗,不利于幼苗生长。所以在植树过后,志愿者们还要对幼苗进行后续的维护和管理。

“种树容易护树难。”坚姐感叹道。对于绿源环协的志愿者们而言,种下一棵红树并不是完结,相反它只是漫长而乏味工作的一个开始。“春天育苗栽种,夏秋除草围网,冬天清理浒苔,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工作要做。”坚姐说着,俯下身子将一株被浒苔压弯腰的秋茄幼苗扶正。这个动作,坚姐在过去7年间做了无数次,也会腰酸背痛,但“看到海边恢复绿意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3

保护比种树更重要

在王文卿教授看来,只要考虑到红树林湿地生态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做好前期调研及计划,人工种植的红树林与野生红树林差别并不大,且在某些区域人工辅助帮助修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非常有必要。

作为绿源环协的秘书长,朱珠已经数不清自己和志愿者们种了多少棵红树了,自2009年在坝光村海边种下第一棵红树植物幼苗开始,每年3到5月份,朱珠都会组织带领2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种植各类红树苗。吹着海风,迎着夕阳,望着原本光秃秃的滩涂重新被绿色覆盖,一度成为朱珠最美好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绿源环协每年都组织植树,但朱珠并不认为树种得越多越好。她说:“保护一棵老的银叶树比种30棵小树苗更重要,因为它已经有生境了。如果你把它砍了,种30棵,要100年才能达到这种生境。因此种树还要评估它对这一片生境是否有益,如果无益,还不如不要去种,就保护原有的即可。”朱珠说,“种树只是保护红树栖息地的手段之一,保护物种栖息地比保护单一物种更重要。”

此外,比起植树本身,朱珠更想通过参与植树的活动,让人们对红树产生感情,然后由爱产生保护意识。朱珠说:“市民的这种保护意识比植树行为本身更有意义,也是我们更看重的东西。”

志愿者崔世才和朱珠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来自东北,也是一名资深义工。目前他是比亚迪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同时也是绿源环协滨海湿地保护项目的志愿者之一,果果是他的小儿子,今年4岁多。在参与公益活动时,崔世才与绿源环协的志愿者相识。

2015年初,崔世才同家人第一次在西涌参与绿源的种植红树活动。从那之后,除了每年7、8月份高温时期,崔世才一家其余每个月都会参与绿源环协的红树林修复工作。当时,崔世才的大女儿已经15岁了,和其他志愿者一同分担工作。

因为离大鹏新区坝光社区较近,在绿源前往坝光育苗种树时,崔世才一家也跟着转移了“阵地”。在一次交流中,崔世才对身旁的志愿者们说:“种树就像养孩子,都不容易,我总是希望它能和我孩子一样健康长大。”

两年多以来,小大人似的果果一直都是修复红树林志愿者团队的开心果,提起他,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笑容浮现。除草之后便是翻地,播种,看见大人们搬运培育袋,果果也忍不住动手充当“搬运工”。崔世才说:“实际上,他并不能做什么。更多的时候他是大家工作时的乐趣,这项活动对他而言也是乐趣。”

4

志愿者爱上红树林湿地保护

参加活动的次数多了,崔世才偶尔也会在朋友圈晒出一些图片。就这样,又吸引了周边的同事与朋友一同参与种树。而随着参加活动的增多,崔世才对红树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但让他更高兴的是女儿对红树的了解已远远超过了自己。

带着朋友一同参加活动时,女儿就成了小小的解说员,为大家介绍红树的品种,在秋季首先提醒大家小心剧毒的“海芒果”……果果还小,他还不太懂得他正在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但显然他很喜欢种树这件事。2017年年初,跟着小树一起成长的果果已经能够依据崔世才的指令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拿起他的小铲子,为银叶树上花肥、培土、拿着小水桶浇水……

崔世才投身志愿者服务已经13年了,在他看来,环境能够充分影响孩子的成长,带孩子参与公益活动便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公益活动也已成为他与家人沟通相处的重要方式。崔世才告诉记者,3月12日植树节,他会带领公司3个团队,共计150名员工及其家属参与此次植树活动,活动通告发出时,志愿者团队的50个名额不到两个小时便满了。

事实上,红树林湿地保护的日常工作已经成为很多志愿者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每逢周末有空,他们都会参加相关的活动,做公益之余也结交朋友。“见见老朋友,做些公益,我每天都很开心,只要能动,我想一直坚持把这份志愿者工作做下去。”坚姐说。

 

QR:  报道丨【深圳晚报】抢救深圳红树林,筑造绿色海岸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