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 让我们一起守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王国:58.66%森林覆盖率(2022年省林业局数据),相当于全省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被绿色覆盖,其中南岭山区保存着中国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始林。
湿地宝库:190万公顷湿地(约等于2660个深圳湾公园),包含82处省级以上湿地保护地,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1.6万公顷面积成为 “中国红树林之冠”。
城市绿心:珠三角城市群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广州海珠湿地十年修复使生态价值提升3.8倍,成为全球超大城市中罕见的城央湿地。
海洋生命走廊
蓝色疆域:41.93万平方公里海域,占全国管辖海域面积的14%,孕育了 1297种游泳生物、406种浮游植物,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着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超2500头)。
珊瑚长城:徐闻珊瑚礁保护区记录造礁石珊瑚60余种,占全国珊瑚种类的32%,近十年通过人工繁育移植珊瑚礁50万株。
物种资源全景图
植物天堂:8186种高等植物(占全国1/4),其中424种为广东特有,如丹霞梧桐(全球仅丹霞山分布)、深圳假地豆(2021年新发现物种)。
动物王国:1052种陆生脊椎动物中,321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包括 “湿地国宝” 黑脸琵鹭(全球仅6000余只,广东越冬种群占1/3)、“爬行动物活化石” 鳄蜥。
微生物秘境:7165种微生物中,岭南药用真菌占全国30%,茯苓、赤芝等 “南药” 核心菌种均在广东实现规模化保育。
迁地保护突破:35个迁地保护机构保育植物超1.5万种(占全国1/3),华南国家植物园实现36种濒危植物野外回归,包括 “植物大熊猫” 仙湖苏铁。全球首次实现中华穿山甲人工繁育子二代存活,圈养种群从2018年的11只增长至2023年的38只。
根据《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广东将锚定以下核心目标:
深圳地处华南之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适合动植物生长。深圳(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面积1997.47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310条,海洋水域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总长260.5公里。深圳生境多元,由一片陆地、三湾一口和51个岛屿组成,既有森林草地河流湖库,又有滨海岩岸沙滩,也有滩涂湿地和咸淡水交汇入海口,多样的地形地貌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保有了丰富且典型的区域生物多样性。当我们用新的视角重新打量这座城市,会发现每个社区、每条街道都可能是生态剧场的舞台。以下是深圳的生物多样性观察攻略,权威数据与科学指引,让我们用理性与热爱,解锁城市中的自然密码。
根据《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2023)》发布数据,深圳市记录的维管植物206科928属2086种,本土野生种199科858属1916种。其中,蕨类29科77属186种,裸子植物5科5属7种,被子植物172科846属1893种。全市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中国特有野生植物36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胁野生植物60种,IUCN红色名录受胁野生植物12种,CITES附录收录的野生植物83种。深汕合作区2022年~2024年三年累计记录维管植物174科622属1201种(不含历史记录),含野生维管植物161科568属110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为紫纹兜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桫椤、黑桫椤等13种。(数据来源:《深汕特别合作区 2024 年度重点区域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深圳市共记录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41目142科585种。其中,鱼类9目28科68种,两栖类2目8科22种,爬行类2目17科61种,鸟类20目72科382种,哺乳类8目17科52种。调查的野生动物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8种,中国特有野生动物39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胁野生动物59种,IUCN红色名录受胁野生动物34种,CITES附录收录的野生动物58种。
深汕合作区2022年~2024年三年累计记录动物26目103科526种(不含历史记录),含哺乳类6目14科26种,鸟类16目55科204种,爬行类1目11科26种,两栖类1目6科21种,蝶类1目5科176种,蜻蜓1目12科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分别是中华穿山甲、小灵猫、黑脸琵鹭、黄胸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白鹇、白眉山鹧鸪、眼镜王蛇、虎纹蛙、香港湍蛙、裳凤蝶等33种。(数据来源:《深汕特别合作区 2024 年度重点区域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根据2020年深圳市海洋生态资源调查监测结果,深圳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78种,浮游动物237种,大型底栖生物70种,潮间带生物115种,渔业资源生物139种,其中鱼类89种。深圳东部海域主要分布有4处海藻场,包括19种海藻,以及37片珊瑚群落分布区,珊瑚优势种为蜂巢珊瑚、鹿角珊瑚和牡丹珊瑚。
除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植物,深圳市的特有植物丰富度和孑遗植物丰富度也相对较高,已知有野生维管植物中国特有种36种,野生古老孑遗植物54种,例如金毛狗、黑桫椤、松叶蕨、半枫荷等。这些物种对于研究地质演化和气候变迁、濒危机制和亲缘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动物遗传多样性方面,深圳受地理区位影响,动物特有性相对较高,已知有特有动物39种。深圳与香港组成一个半岛,因此具有部分生态岛屿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物种在经历地理隔离、特征臵换等过程后,形成与种源物种具有遗传差异的特有种。这些物种由于分布范围局限、生境脆弱且种群规模较小,具有相对更高的灭绝风险。近年新发现的深圳后棱蛇、短肢角蟾、刘氏掌突蟾及白刺湍蛙等物种仅分布于深圳、香港及其临近地区,作为区域特有物种,具有独一无二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价值。
物种识别:
鸟类:“懂鸟” APP(准确率92%,支持深圳95%以上鸟种)
植物:“形色” APP(联动《深圳植物志》数据库,含424种本土植物)
昆虫:“虫查查” 小程序(上传照片预计2小时专家鉴定,2023年深圳用户贡献新记录种37种)
数据贡献:深圳物候记录平台:2024年已收集 4428条数据,典型案例:市民记录的 “莲花山公园簕杜鹃始花期提前15天” 被用于气候变化研究。
iNaturalist深圳项目:全球最大公民科学平台分支,累计记录12万次观察,2022年用户发现新物种 “深圳假地豆”。
标准化记录法(科研级模板):
plaintext【观察记录举例】
时间:2024.5.22 07:30
地点:深圳湾公园C2区
物种:白鹭(Ardea alba)
生境:潮间带泥滩
行为:单脚站立,头部频繁转动搜寻猎物
环境数据:气温26℃,东北风3级,潮水高度0.8米 备注:群体数量约30只,伴随少量苍鹭混群
Tips:记录时避免使用 “可能”“疑似” 等模糊表述,尽量拍摄含生境的全景照(如 “鸟+红树+潮水”)。
种植组合:植物3件套(旱金莲+罗勒+ 薄荷),蔬菜3件套(香葱+豌豆+紫苏)成本<50元,可吸引8-10种昆虫。
低碳消费:
拒绝购买:珊瑚制品、野生兰花
优先选择:本地食材,减少运输碳排放。
深度参与项目:
成为环境观察员、红树林巡护志愿者:
每周六9:00-11:00,协助监测水鸟数量、清理外来物种、参与绿源志愿者“红树林巡护队”开展红树林湿地预警巡护。
关心社区环境:
参与讨论小区绿化改造方案(如保留原生杂草带为昆虫提供栖息地)。
生物观察安全与伦理|城市观察的黄金法则
行为红线,距离准则:
鸟类:保持20米以上距离(涉禽需30米),繁殖期(4-7月)需更远。
哺乳动物:豹猫、赤腹松鼠等需保持50米以上,禁止使用食物引诱。
环境最小扰动:
湿地观鸟走指定栈道,避免踏入滩涂(每平方米泥滩含底栖生物超1000 只)。
夜观时穿深色衣物,使用红布包裹手电筒(白光会干扰昆虫导航)。
拒绝参与潮间带底栖生物采集,不文明赶海活动。
当我们在深圳的高楼间隙发现一株野生兰花,在社区花园偶遇一只觅食的白头鹎,这些瞬间都是城市与自然签署的共生契约。这个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带着科学的视角与人文的温度,重新认识这座会呼吸的城市 —— 它不仅是创新之都,更是千万生灵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