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溯三江源探亚洲水 | 我们的行程报告

江河是大地的血脉,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澜沧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一江通六国,是国家和民族友谊的纽带。

 

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

 

从拥有雪山草甸、高寒湿地等自然奇景,到充满原生态藏地风情的历史人文,再到能满足对视觉享受的高原雪山和野生动植物观察,这就是我们的三江源自然探索之旅。

 

我们探索第一站留给了日月山

日月山(藏语:ཉི་མ་ཟླ་བ་ལ,),藏语称“尼玛达娃”,蒙古语称“纳喇萨喇”,即太阳和月亮之意。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湟源县西南40公里的日月藏族乡,属祁连山脉,为湟源县、共和县的交界处,它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流水系(倒淌河青海湖)与外流水系(黄河及支流湟水)分水岭,且是农、牧区的天然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日月山不仅有重大的地理意义,它还有非常恢宏的历史意义。

 

日月山是历史上“羌中道”、“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堵塞而开辟的“丝绸南路”,即经日月山、青海湖,过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唐代开辟的“唐蕃古道”更是由东北入境从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萨,日月山曾经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等重多历史事件的见证。

 

7月份的日月山,游客不是很多,翻过日月山,我们到达倒淌河,它东起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约海拔约3300米之处,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的仔湖耳海(俗称小湖),全长40多公里,藏语称“柔莫涌”,意思是令人羡慕喜爱的地方。

 

顺倒淌河前行,我们很快抵达了青海湖,广阔无边的湖面与湖畔金黄色油菜花海,构成了令人震撼的壮阔景色。有趣的是,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蒙语名为库库诺尔,加上汉语的“青海”,三种语言的意思皆为“青色的海”,可见这个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在人们心中的印象,青海湖由祁连山脉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它的形成与变迁始终受到全球气候变化与地质运动影响,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已经持续8年增大。

 

此时湖面海拔3196米,因为需适应高原气候,为赶在天黑前入住酒店,我们没有逗留太多时间直接奔往当天的目的地:海拔2800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共和县。

 

共和县北靠青海湖,南临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酒店出发,前往玉树州。中途路过塔拉滩和河卡镇,路上有少量的羊群和油菜花田,途中也观察到悠闲的马匹和刻在山上的六字真言。一路上,我们解答了昨天留下的疑问,包括世界神话体系,青海湖的“丁达尔”光学现象,以及唐太宗三难禄东赞的传说故事,与此同时,孙吉老师与熊杨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藏区宗教的基本知识和垃圾调查的故事。路过五道河区域,两边逐渐出现了雪山,主要牲畜也变成了牦牛,一路上有冻土路段,路面起伏明显。

 

我们在途中遥望了阿尼玛卿山。

 

“阿尼玛卿山”,即“阿尼玛卿雪山”,也被称为“玛积雪山”、“玛积山”、“玛卿山”。

 

阿尼玛卿雪山,(藏语:ཨ་མྱེས་རྨ་ཆེན།)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地处黄河源,该山为昆仑山东脉,总长28公里,宽约10公里,共有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其冰川数量占黄河源90%,主峰玛卿岗日黄河源头最高山峰,至高点玛卿岗日的I号峰尖,海拔6282

 

阿尼玛卿山古名“玛卿本拉”,“玛”为古代藏族部落名称,“卿”为博大之意,“本拉”意即“大山”;“阿尼”——安多藏语意即“先祖老翁”。

 

“阿尼玛卿”是藏族四大神山”之一。传说阿尼玛卿雪山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寄魂山,每年都有大批朝圣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前往虔诚朝拜。据传,环阿尼玛卿雪山绕山一周,可消除前世和今生的所有罪孽,其功德相当于念诵十三亿遍“六字真言”。

 

神山圣水哺育着藏区人民,孕育出独特璀璨的民族文化。这里的人们相信神明的存在,相信人只要心存善念,行有善举,才能渡身成佛,才能在来生转世为人。正因为有了这个信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在藏族地区还流传着许多感天动地、触动心灵的美丽传说,每一个藏族文化传承艺人都能给你讲上几天几夜的感人传说故事。

 

海拔一路攀升,我们于中午抵达平均海拔4500米的玛多县城,喝过粉汤和牛肉汤,继续启程前往玉树州。饭后下起了霰,又称为软雹,由过冷水滴凝固在雪花上、形成直径2到5毫米的球状固体,形似霿凇(亦称雺凇霿凇)、质软易碎,白色不透明,为固态降水的一种,与小雹冰珠不同。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路过星星海,正式进入又一重大的地理分界点——巴颜喀拉山垭口,这里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此时海拔已达4824m,因为遇到大风与冰雹,我们在巴颜卡拉山口凌乱的拍了一张照片便躲进车里,

 

跨越分水岭后,随着我们进入玉树州,一路上住房渐渐密集,我们也与通天河短暂相逢。

 

行程第三站我们来到位于玉树州的格萨尔王广场,了解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史诗。《格萨尔王》史诗被称为活着的史诗,是世界三大史诗之一,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印度的《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齐名。时至今日仍有且主要由天选艺人以说唱的形式传唱和不断创作。当高大的“格萨尔王”雕塑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禁肃然起敬沉默起来。

 

格萨尔王广场街边对面就是玉树州博物馆,好不容易等到10:30,我们一一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解答我们要了解的“三江源人类文明线索”。

 

下午我们前往离玉树不远的通天河(晒经石段)采了河水水样,在路上也学习了关于寺庙墙壁颜色和经幡颜色的问题(萨迦派的文化故事)。

 

来到长漂勇士尧茂书先辈的纪念碑前,大家听刘康明老师讲述了长江漂流第一人的故事,领悟长漂精神:

 

“1985年,35岁的尧茂书是西南交大电教室的摄影员,喜欢读《鲁滨逊漂流记》、《格南特船长的儿女》,上世纪70年代就一直想通过漂流运动,考察山川风貌、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同时代有一位美国冒险家肯·沃伦刚完成恒河漂流,他在接受采访时宣称:“下一个就是长江”。消息传回国内,点燃了尧茂书的内心,他决定赶在美国人抢到“首漂权”。

 

1985年6月,尧茂书来到长江发源地格拉丹冬雪山脚下,把五星红旗插在冰川上,乘“龙的传人”号橡皮艇,开始漂流之旅。1985年6月尧茂书乘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只身漂流长江,在金沙江通伽峡落水牺牲。

 

1986年6月至11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与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队共同漂流长江,在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之后,人类首次全程漂完6300余公里的长江,并对长江沿线的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进行了科学而详尽的考察”

 

玛尼堆,是藏区自然和人文结合的产物,是宗教的衍化、精神的雕塑,是一种少有的文化奇迹。在藏区,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在山口、湖边、寺院、天葬场看到那奇特的玛尼石堆。那些或形成石堆石墙,或散布在山沟水流之中,或高踞于山崖之上的玛尼经石,那些刻在青、白、红各色石头或石板上的单色或彩色的经字,散发着一种圣洁肃穆的神秘气氛。

 

天空下着小雨,我们绕着嘉纳玛尼石经城转了一圈,据文献记载,这座经石城是藏传佛教高僧嘉那多德桑却帕旺(又称嘉那活佛)于1715年创始起建的。到20纪50年代时,已历经了240年的不断堆献,曾形成过东西长450 m、南北宽100 m、经石总数多达25亿块的浩大规模。1986年,在落实民族政策中又得到恢复重建,玛尼石堆又累积恢复到23亿块之多。

 

嘉那玛尼经石城,是一座圣城,是一个佛教精神的道场,藏地文化的奇迹,它在诞生后的近300年里,引导着藏区僧众的精神指向,净化和升华着藏民族人众的内心世界,也将神圣永植于他们心间。

 

20日上午,我们冒雨前往隆宝滩湿地。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隆宝镇境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护区之一,面积达10000公顷,拥有典型的高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主要的保护对象是黑颈鹤、灰鹤等水禽及栖息地。隆宝滩湖泊周围溪流迂回、沼泽遍地、水草丰美,为鸟类的栖息繁衍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途中,熊老师讲解了有关测水和泥炭土有关的问题和知识,刘老师讲了观鸟和拍鸟的科普知识。到达隆宝保护站,站长很热情的欢迎我们,我们参观了有关保护站的历史和黑颈鹤的保护措施,透过望远镜观察到了黑颈鹤、赤麻鸭等水鸟,测试了保护区内的土壤后,开始了惬意的草地藏式午餐。

 

下午,我们前往玉树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学,与野牦牛队队员玉成老师还有从诫环教·西部益善协会贺老师汇合,开展环境保护交流科普课堂,与藏族同学们一起交流,互相表演节目,赠送礼物。

 

21日上午,我们前往勒巴沟参观文成公主庙,然后前往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路上停留在一个山坡寻觅高山花卉,大家惊喜地发现了绿绒蒿、筋骨草、金露梅等高山花卉,还与山顶的一群岩羊互相凝视许久。

 

22日是我们行程非常重要的一天,今天我们要跟随杂多当地牧民普桑叔叔一起去转喇嘛诺拉神山,传说这里是被赤松德赞普供奉的藏区十三大神山之一,神山的形状就像是戴着金色帽至尊活佛,这座神山是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的守护神,神山有自然形成的白塔,称自然塔,自然塔上的红褐色土据说有治百病的功效,还有百年前修得圆满正果的佛教四大教派中的噶玛噶举派高僧第八转世尕玛曲切岭巴在岩石上留下的手印和脚印,神山的附近有格萨尔王大食王国的遗址。

 

喇嘛诺拉山上不仅有雪山冰川,海拔4200米处,还有四季常温、富含矿物质的天然温泉。经过扎青乡后,喇嘛诺拉温泉就在河边,我们集体泡脚感受高原温泉,然后在普桑带领下,找到一处鲜花盛开的山谷开始享受藏式路餐,大家与扎青乡牧民一起聊天,听他们讲述雪豹到访的神奇故事。

 

雄伟的雪山,飘动的经幡,神圣的玛尼石,对于信徒来说,转山是一种修行。依照藏传佛教的解释,转神山一圈,可以洗清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可以在五百轮回中免受下地狱之苦,转一百零八圈即可今世成佛。转山是指对着灵性的大山反复绕走的仪式,是朝拜神山最虔诚的方式。藏人相信,遭遇苦难的人借此能得到罪愆的洗脱身心的净化。信徒们万里迢迢三步一拜等身丈量,跋山涉水、历经磨难去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今生,只修来世,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持续着,轮回永远不完。对于普通的我们,跟随着普桑叔叔,在玛尼石堆上献上哈达,可能是一次自我的完成,一次内心的精神之旅,可能是一次体力的考验。行走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风霜雨雪,山路颠簸,道阻且长,这是一场关于精神、体力、意志与耐力的考验,也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探索。

 

23日,我们队伍进入了昂赛大峡谷,这是我们“溯三江源,探亚洲水”行程非常重要的一站,作为闻名遐迩的“雪豹之乡”,昂赛是一座生态宝库,大家都期待能在路上遇见野生动物尤其是雪豹。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的昂赛大峡谷有着青藏高原发育最完整的白垩纪时期丹霞地貌,被称为“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黄石公园”,拥有高寒针叶林、高寒草甸及高山裸岩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显示,峡谷内至少已记录到84只雪豹个体以及12只金钱豹个体,还分布有藏棕熊、狼、猞猁等食肉动物。

 

蓝天白云、奔腾的江水、变化多端的丹霞地貌、葱茏蓊郁的崖柏森林….放眼眺望,云雾缭绕、山丹、林碧、草青,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不由得沉醉其中……乃邦神山(坐佛)、猿人山、生命之根、神龟山、吉日沟古塔、四面吉祥佛、手掌山等景点让人们仿佛身临清净无染的神地,加上曾经的昂赛乡书记,现任杂多人大主任的扎西东周娓娓道来的神山保护故事,更是让我们惊叹万分。在河谷森林,我们与一群下山的岩羊不期而遇,它们似乎不惧人类,试探了又试探,悠然自得地行走觅食,我们停在路边美滋滋的观赏了一番。

 

在神龟山附近一个汹涌的弯道,我们停了下来,只见河边岩石有一些来自上游,被洪水冲上岸的塑料瓶和泡沫箱残骸,队员三五成群的下车将河边的垃圾收拾干净,装袋带走。

 

两点左右,我们抵达三江源国家公园昂赛大峡谷自然教育基地,跟随东周穿过吉日沟,向上攀登了佛头山(海螺山),要不是亲临其境,很难想象沟壑纵横、流水淙淙、林密草绿、裸岩赤红的景象,会出现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寒地带。在山上再一次遇见下山的岩羊,头顶飞翔的大鵟,脚下寻找虫子的红嘴山鸦,柏树梢上的喜鹊,花草从中的喜马拉雅旱獭,大耳朵兔等动物。我们似乎忘却了时间的流动,红与绿的交织,岩与林的相遇,奔流与守望相牵引,热烈又沉静,行走其间,顿时感觉人间无我。

 

我们照例在这里取了澜沧江上游杂曲河的水样,测了土壤,并且分成5个小组开展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第二天清晨,我们偶遇牧民正在挤牛奶,朴实的藏族阿佳一边挤着牛奶,虽然她不会汉语,无法通过语言沟通,但是一直笑着向我们点头示意,在一群牦牛身边,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生活生命的气息。

 

因为雨越下越大,我们不得不提前返回玉树,下午恰逢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潇洒的康巴人”暨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演魅力上演,3000名康巴藏族儿女或骑马、或着盛装、或载歌舞,以行走巡演方式展示玉树民俗文化及玉树发展变化。

 

虽然天空下着濛濛细雨,但依旧阻挡不了群众的热情,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巡游,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和当地各族群众夹道观赏,芒康弦子、丁青热巴、甘孜踢踏、昌都锅庄、拉孜堆偕、玉树卓舞、称多伊舞等各类传统非遗舞蹈都在本次巡演中齐聚玉树。

 

25日,天空下着雨,我们前往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参观。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于2012年4月10日开工,2013年10月30日完工,纪念馆用地面积约为5776平方米,其中遗址占地面积约498平方米,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体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大家全程不由自主地静默无声,有的伙伴因为想起了往事泣不成声。参观完地震纪念馆后,我们跟随三江源保护协会的曲军扎西来到结古寺,结古寺是一座萨迦派寺院,藏语全称“结古顿珠楞”,汉译为“结古义成洲”,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多名僧高徒在中国藏区闻名遐迩。雨中的结古寺显得特别安静,此时的我们没有眼泪,没有哭泣,跟随曲军老师,我们缓缓爬上山坡,转动转经筒,按照藏族人的方法绕寺庙转一圈,默默为逝去的亲人、朋友祈福。

 

当天,恰逢玉树赛马会正式开幕,下午大家去到了赛马会现场,感受草原民族一年一度盛会。

 

26日上午,我们出发前往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路上孙吉老师和熊杨老师在为我们科普了黄河源头的发现并开始总结性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知识。

三江源的三江,即长江、黄河、澜沧江,它们的藏语名称分别是治曲、玛曲、扎曲,藏语“曲”是“河”的意思,那么这些河名在藏语中是什么意思呢?

 

藏语“玛曲”名称的由来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汉族叫她为黄河,藏族称她为“玛曲”(曾译“马曲”;青海玛多县意为玛曲上游,甘肃玛曲县以藏语玛曲命名)。 “玛曲”是藏族同胞对这条河的固有叫法,并不是对汉语“黄河(黄色的河)”的意译。关于“玛曲”这个名字的由来,在沿河藏族民间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这条河的源头地区野生动物非常多,当时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先民们大都以狩猎为生,有位老猎人狩猎时一只手被猛兽咬伤,伤口化脓成疮,他求遍众医,仍久治不愈,伤势越来越严重,有次他到这条河边用水去冲洗伤口,没想到伤口很快就好了。此事被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后来,人们就把这条河称为“玛曲”,意思是“(水)能治疮的河”(注:藏语“玛”是“疮”的意思)。第二种说法,很早以前,藏族先民中一个姓“玛”的部落居住在这条河的源头一带,河源以外地区的藏民就称这条河为“玛曲”,意思是“玛家河”、“发源于玛氏部落地区的河”(注:藏语“玛”是一种姓氏的音译)。 第三种说法,由于这条河流经藏区著名神山阿尼玛卿山(藏语意为“大玛氏爷爷山”;简称玛卿山),因此得名 “玛曲”,意思是“流经玛卿神山的河”(注:藏语“玛”为阿尼玛卿山的缩译)。 还有一种说法,这条河的源头之一约古宗列曲(藏语音译,意思是“炒青稞的浅锅”,因地貌而得名,位于青海省曲麻莱县约古宗列盆地西南)有无数眼泉水,在阳光照耀下翻涌的水泡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当地藏民便把这条河称作“玛夏曲”(一译玛沙曲、玛甲曲;藏语“玛夏”是“孔雀”的意思),简称玛曲,意思是“孔雀河”或“源头似孔雀开屏的河”。当地藏族群众中至今还流传着一句描绘“玛曲”的谚语:“孔雀河边有孔雀,尾翎插在宝瓶中。”

藏语“治曲”名称的由来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汉族叫她为长江,藏族称她为“治曲”(曾译“直曲”,一译支曲、珠曲、折曲、州曲、烛曲;青海治多县意为治曲上游)。

“治曲”是藏族同胞对这条河(上游)(汉族称通天河)的固有叫法,意思是“(母)牦牛河”或“母(牦)牛河”,也可以引申为“乳浆河”。据说其源头为两股泉水,从母牦牛状的山体或石头的鼻孔中流出,故名;一说上游楚玛尔河(藏语,意为红水河)、沱沱河(意为平静的河)与当曲(藏语意为沼泽河)交汇处有牦牛状山,故名。

关于“治曲”这个名字的由来,藏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出现了特大干旱天气,万物凋败,土地干裂,地球生灵濒临灭绝的边缘。“苍巴”天神为拯救天下苍生,特派神牛“治”(注:“治”即藏语“雌性牦牛”)下界,泽及万物生灵。起初,“治”只是从天界直泻大地,并没有下界,是名副其实的“通天河”。“苍巴”天神为恩泽后世,命令“治”下界变身大河,“治”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她要从天界神牛的腔体中流出;第二,她要从金子铺设的河床上流过。“苍巴”天神答应了她的要求。从此,通天河变成了“母牛河”,从一头雌性神牛的鼻腔中来到人间,象征着养育天下生灵的乳汁。因其河床是金子铺就的,又被称为“曲卧色尔丹”,意思是“金垫上流过的河”。

 

藏语“扎曲”名称的由来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汉族叫她为澜沧江(古称兰苍水,又作兰仓水、兰沧水、兰沧江、鹿沧江、浪沧江。在云南出境流经东南亚地区,则称湄公河),藏族称她为“扎曲”(又译札曲、杂曲;青海杂多县意为“杂曲/扎曲上游”)。

“扎曲”是藏族同胞对这条河(上游)的固有叫法,意思是“石山河”、“从山岩中流出的水”,因其源出青海省杂多县扎青乡境内查加日玛山西侧(一说夏茸加山之麓)的岩石中,故名。又因河水清澈纯洁,藏民将其比作纯洁的喇嘛,称之“喇嘛河(水)”。

 

当我们车队缓缓驶入黄河源区星星海时,老天又下起了雨,夹杂着大风,伙伴们迅速在海拔4200多米的湖边取了水样,匆忙之中留了替父亲义务巡湖的扎西小哥微信,在大自然的呼啸声中,下午四点我们抵达了黄河源区的玛多县,喝了热辣辣的牛肉汤体力才逐渐恢复,随后就到酒店进行了水质检测和各自课题的总结。

 

27日是一个大晴天,我们前往黄河大桥,在黄河源的水文监测站边河道调查,前几天雨后的黄河,滚滚浊浪,滔滔不绝,跟湿地草地,高山湖泊的清澈湛蓝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果然不负“黄河”一名。周围的湿地宽广无比,远处的雪山反射出一道道亮光照射着我们。熊杨老师呼喊着我们,不要远走,大家就都聚集在河边享受高原雨后的光照。成功的取了黄河水源我们带着满意愉悦的心情返回西宁,在野牦牛队第三任书记梁银权、青海省著名摄影家葛玉修等老师的见证下,大家做了各自的课题提纲汇报,2023年三江源科考研学完美落幕。回去等待我们的是完成各自的课题报告,还有我们这次在青藏高原“溯三江源·探亚洲水”的美好回忆。

QR:  溯三江源探亚洲水 | 我们的行程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