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爱珠江 | 第三期“共爱珠江:水生态公众科学参与行动培训顺利召开
2023年3月9日是保护母亲河日,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开展了第三期“共爱珠江:水生态公众科学参与行动培训”。本次培训以线上的方式举行,并邀请了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朱珠以及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孙晶莹老师为参会者开展培训。来自东西北江流域伙伴共20人参与了线上培训交流。
培训伊始,朱会长详细解读了”共爱珠江-水生态公众科学行动”项目的背景、意义与进展,让参会者对项目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共爱珠江-水生态公众科学行动
凝聚流域内环保公益伙伴的力量,引导市民,特别是与水息息相关的社区居民,共同聚焦并守护身边的入海河口、近岸水域、水库、池塘等水体环境。通过水质监测、环境DNA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修复和环境教育等多重手段促进社区居民以科学方法参与身边水体环境的保护。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实践,从而在社区层面达成共同治理生态环境、营造宜居,绿美家园的目标。朱会长从政策风向及发展脉络两个层面解读了水生态检测的重要性。她表示,水生态检测既包括对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监测,也包括对支持其生长繁殖的理化环境的监测,是水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也是水生态考核的重要支撑,贯穿了水生态管理的整个过程。同时,她还向大家解读了水生态检测中水生生物、物理生境、水质理化等关键指标的概念与意义。
此外,朱会长强调了”共爱珠江-水生态公众科学行动”项目搭建了公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可以很好发动民间力量以科学方式参与水生态监测,助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景。
孙晶莹老师从水生态公众科学行动的意义、环境DNA样品采集要点以及珠江流域调查结果三个方面来开展这次的培训。孙老师表示,水生态公众科学行动很好得激发了公众参与水生态保护的热情。自2023年8月起,已吸引了几百名参与者助力水生态保护,并收集了77份来自广东省各地市环保组织或个人采集的水环境样本,这个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增加,同时她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其中。为了让参与者更好地开展活动,孙老师向大家详细解读了环境DNA样品采集以“共爱珠江”项目为例子的使用方法和重要步骤,包括采样点位布设、水样采集、水样抽滤和样品保存和运输等DNA样品采集操作步骤的要求关键。
在珠江流域调查结果方面,孙老师重点分析和讲解了两期水生态公众科学行动的基本情况和收获。
在两期活动中,参与者的77个采集点位包含61个河流点位和16个湖泊点位,主要集中在东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调查检出了大量土著生物,共发现超200个物种。其中第一期(秋季)在38个点位共检出184个物种,第二期(冬季)39个点位共检出192个物种,丰富了珠江物种编目。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共检出珍稀濒危鸟类3种,包括鸿雁、疣鼻栖鸭和黑嘴鸥。其中鸿雁在两期结果中均有检出,第一期(秋季)在北江发现鸿雁,第二期(冬季)在珠江三角洲发现鸿雁。
除了珍稀濒危鸟类,我们还检出国家珍稀濒危两栖动物2种,包括中华鳖、虎纹蛙,其中虎纹蛙是在深圳的点位发现的。
调查结果还显示珠江流域的外侵物种入侵风险较高,共检出入侵鱼类5种,罗非鱼3种、豹纹翼甲鲶、食蚊鱼。其中,77个点位种超过2/3的点位检出罗非鱼,入侵状况严重,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孙老师还对第二期(冬季)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她表示其中有些采样结果存在部分物种数过高和过低的现象,可能是由点位生境过差或者采样操作不规范这两方面造成的。她表示,参与者在采样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范采样流程去采样,一方面要带好手套,防止采样被污染,另一方面采样采取的水样尽可能得多,才能让我们的结果尽可能地准确一些。
在问答交流环节,参会者积极踊跃地向老师们提问,老师也用专业而又易懂的语言帮助他们解决了困惑,进行了充分而又细致的回答。
通过此次培训,参会者加深了对项目背景和采样流程的认识与理解,也希望大家能够将培训上所学知识与技巧运用到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中。
我们号召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我们项目中来,一起参与共爱珠江-水生态公众科学行动,一起为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景贡献一份力量。
感谢中银公益、支付宝公益、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对“共爱珠江”项目的支持,我们也邀请大家捐赠支持“共爱珠江”项目,一起参与共爱珠江-水生态公众科学行动,打开支付宝,扫码捐款,一起为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景贡献一份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