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动态 | 绿源代表出席参与第四届“环境DNA与生态健康评估“学术研讨会

5月4日~7日,由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环境DNA与生态健康评估”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旨在“推动环境DNA技术在我国河湖生态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会议以实地技术培训、研讨方式围绕环境DNA的物理性质、生命周期与检测技术,群落生态学与流域生态学,沉淀物DNA与古环境等8个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全国多家环保科技企事业代表、高校科研团队近300人参会。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2015年发布的《改造我们的世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项重点关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行动,其中,近1/3的项目都与健康相关。我国2018年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指出: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给我们带来了全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制度性安排。

《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全球24%的疾病和23%的死亡可以归因于环境因素。环境污染导致了每年830万人的死亡,其中每年仅因为水污染造成人类死亡数高350万,环境污染已然成为了全球健康最大的环境威胁。而人体健康作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结果,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任何一个单独的机构、组织、国家都无法解决当前复杂的公共环境卫生问题。因此,为了寻找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应运而生,即通过综合的、增进联合的方法,将人的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三者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加以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地平衡和优化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众所周知,环境健康是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的基础保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指出,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通过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来减少疾病的发生。要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必须减少环境污染,对健康风险高的环境污染因素、污染物质进行主动管理,从源头预防、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然而我们的环境,无论是水体环境、土壤环境,还是空气环境,都是成千上万种物质组成的复杂整体。如何对数量如此巨大的物质进行管理以减少污染,是全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此成立专门框架组织,旨在加强通过优先污染物管控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尤其强调了对于环境中具有持久性、长距离传输性、生物富集性、毒性、环境存量较高的这样一类新污染物(如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抗生素、微塑料等)给予特别关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全球最早关注的新污染物,尽管不少物质已在全球禁用数十年,但由于环境赋存量大,对生态系统乃至人体健康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联合国《全球环境展望》(GEO-6)报告(2019)指出,地球淡水系统中污染物所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可能成为2050年人类的头号致死因素,并导致影响男性和女性生育能力及儿童神经发育的内分泌干扰物的进一步增加。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包括双酚类、烷基酚类、邻苯二甲酸酯类、高氯盐酸、多溴联苯醚类和多氯联苯类等)应用广泛,已在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被频繁检出。环境EDCs进入生物体后将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引起神经、免疫和生殖等多种毒性效应甚至疾病。因此,EDCs已成为继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也于2022年5月4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标志着我国在新污染物防治和健康预防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近年来在学术界、政府机构和民间群体的共同努力下,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风险,乃至对人群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面临的人民健康问题、环境污染现状的特殊和复杂性,以及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决定了我国环境与健康关联研究既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同时注重吸收和自主创新。因此,亟需在传统环境和医学领域的基础上发展环境健康交叉学科,通过理论与方法创新迎接和应对我国环境与健康的机遇和挑战,建立环境与健康协调机构或协作机制,促进融合,进而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关键的科技支撑。

QR:  动态 | 绿源代表出席参与第四届“环境DNA与生态健康评估“学术研讨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