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绿友故事丨黄幸达:“当你坚持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感染很多人。”

作者:陈章琦, 摄影:杜海彬,本文收录于《2017影像深圳家谱》

黄幸达,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之一,现任会长兼理事长。

多年后站在水草丰沛的河流旁,黄幸达应该会感谢年轻时的自己,那些日日夜夜跟着一帮环保义工一起作战的经历。作为“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协会”的会长,这几年时间,黄幸达一心扑在了环保事务上,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日,甚至于初期难以筹集经费,他连自己的工资都投入到协会的运作中。

从坝光的用地规划,到深圳河流的污染调查,再到如今的“云端计划”,黄幸达带领下的“绿源”,试图用过自己的一次次努力,推动社会对环保的重视,在他看来,只有让更多人一起关心、加入行动,才能彻底改变目前中国的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这个目标看起来有些远,但他们从未放弃努力。

 

见证发展:深圳从沿海村落到经济特区

作为土生土长的福田村人,黄幸达印象中的深圳远非现在这般模样。在他小时候,福田村是一片广袤的田地,从皇岗一直延伸到笔架山,山坡起起伏伏,家家户户耕田为生。在当时,这只是位于边境上一小块贫瘠的地方,为了生存,不少村里人只能辗转跑到一河之隔的香港谋生。

生活在这里,黄幸达一家遭遇了困境。父母都是农民,家中又有兄弟姐妹五人,家里的状况并不好。学习不错的大姐考到了深圳中学,却因为家中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出来工作供弟妹上学。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黄幸达是幸运的一个,80 年代家庭条件逐渐好转,他才得以读完了初中。

毕业后,生存的问题随即横亘在眼前。福田村的大部分耕地已被征收,一场雷厉风行的大发展正准备在这里开始。然而,田地没了,身为农户的黄幸达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附近刚刚成立起来的一些工厂又不招收农村户口的人,他只能在这股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位置。

当时,福田村是深圳的中心之一,如今的沙头在当时仍是郊外,不少沙头村村民就会跑到福田来买卖物品谋生,或者来读书办事。黄幸达在家人的帮助下,筹钱买了一辆四轮小车,开始在这两个地方之间来回拉客。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拉上六七个人,十多分钟的路程,他一天能拉上六七趟。只不过,随着水泥路建成,公交车线路多了,每况愈下的收入让他不得不另谋出路。

在之后的几年里,黄幸达曾来往深圳与虎门做起服装批发的生意,曾筹钱买了辆挖土机,在满是工地的深圳帮各种工程挖土,还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在广州花都准备兴建的珠江水泥厂挖土挖泥。那些日子里,血气方刚的黄幸达不断地转换着谋生的路径,从天亮干到天黑,寻找着每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

 

艰难谋生:从开挖土机到居委会主任

1991 年,结婚成家的黄幸达结束了奔波在外的日子,回到福田村,并在村委找了一份管理的工作。起初他是联防队长,1992 年福田村成立股份公司,他们一家农转非,他又当上了村里的居委会主任,卫生、治安、计划生育,要管的事情多而杂。

在大干快上的深圳原关内区域,地势低洼导致时常淹水,黄幸达经常带领着同事为被水淹后的街道和房屋打扫卫生。在一次打扫完卫生后,他听到对面楼房有人喊“救命”,迅速带着同事包抄到房外,亲手抓获了一个杀人嫌疑人。在随后几年里,他亲手抓的嫌疑人就有好几个,他甚至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比如“抓小偷一定要大声喊”。

随着深圳的经济逐渐发展,股份公司集资准备建大厦可供出租作为酒店,黄幸达成了后来的“福庆大厦”筹建办主任。从集资、工程质量到报建,这个筹建办主任负责的范围事无巨细,他每天都要往工地跑,也从一个外行慢慢成为了工程领域的熟手。黄幸达尽管才初中毕业,但他特别好学,会计证培训班、导游证培训班、乃至深圳刚刚开办的电脑培训班,都有他的身影。他将其形容为“适者生存”,他需要给自己多找一些谋生的路径。

这些学习的东西后来都收到了成效。有段时间,他所在的股份公司成立了一个旅行社,黄幸达还在那边当了两三年总经理。乃至现在在股份公司做事,他所负责的文化类、老人福利类、工会类等领域,都有那些年学习积累的经验。

 

结缘公益:创办“绿源”开始新征程

2005 年12 月,广西蒙山县乐拥村的新乐拥小学落成。这所由黄幸达5兄弟姐妹集资捐助建设的学校,教学大楼、操场等设施一应俱全。黄幸达回忆,当他获知旧乐拥小学在2005 年时已属危房,200 多个学童无处上学时,他彻夜难眠。于是,第二天他就开始四处奔走游说,几经艰难,集资了29万元用来建成学校。

可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力量不大,一个团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黄幸达一直热衷做公益,很早之前就想成为一名义工,做一些帮助社会的事情,最开始他一直没有成功报名。2006 年,黄幸达一家获得“深圳最具爱心家庭”后,认识了一些同样投身公益的人,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组织。

在深圳义工联环保组,处处都可以看到黄幸达的身影,“环保嘉年华”“地球一小时”“首届户外清洁日”“手拉手校服回收”“环保水杯进校园”……作为义工联环保组的组长,他带领着三千多名环保义工参加各种大型社会服务活动,坚持身体力行,服务在第一线。

2013 年,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协会在黄幸达的努力下正式成立。他说,之所以想到要建立“绿源”这个环保组织,是源于他在过去在无数公益工作中的深切感悟:义工们确实付出了很多,但无论市民也好,政府也罢,却没能让人看到改变。服务不够专业,形式化和行政化过多,过于在乎服务的数量,而不讲求服务的质量和成果,这些都是问题所在。注册成功后,“绿源”就“迫不及待”地开展起环保公益行动――成立深圳红树林巡护队, 推广“户外清洁日”, 组织二手校服回收,自发开展深圳河流的环境监测。

 

期待改变:让环保成为社会共识

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对于黄幸达而言,这却是真正身体力行为环保出力的五年。从刚开始筹款困难,到现在一切已逐渐上了轨道。通过“绿源”的调查,此前被掩盖的环保问题一个个露出水面,成为社会、政府共同关注的话题。

他们让坝光成为了保护区,改变了政府在此的一些规划;他们在保护红树林的过程中,发现了深圳湾海水污染的问题,用半年时间对深圳湾进行调研并形成报告,推动了政府的治理;2015 年,他们开始对深圳的跨界河流污染问题进行调研,用了一年时间出台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推动了深圳河流的大治理;2016 年,他们又扩展做了广东省河流污染的情况,并拍了一个关于深圳河流的纪录片《明溪》……

“绿源”现在有会员上千人,不过,黄幸达并没有满足,他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向社会宣传环保的理念,培养更多的环境调研员。在他看来,从事环保公益并不容易,它总会面临着种种压力与困境,成效又不能马上显现,颇有些吃力不讨好。

幸运的是,这么多年来,家人一直对黄幸达的公益事业十分支持,以致于在工作之余,他能全身心投入到这份事业中。伴随着“绿源”一起成长的还有黄幸达的两个子女,小女儿从事贸易工作,大儿子在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研究材料科学。黄幸达对事业的执着与热情,也深深感染了两个子女。

如今,黄幸达又有了新的计划,他准备在环保领域构建一个“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在环保上未能达标的企业会被银行收紧贷款。另外,他还想调研深圳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逐渐培养外地的环保公益人才,去监督当地的污染,推动企业与管理者在这方面的改变。

 

“当你坚持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感染很多人。”黄幸达说。他见证了深圳这30 的迅速发展,也看到了深圳河水一点点失去美丽清澈的情况,他更希望能亲眼看到它重新恢复往昔美丽印象的那个样子。

 

 

QR:  绿友故事丨黄幸达:“当你坚持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感染很多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