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治水提质攻坚战?
“治水十策”、“十大行动” ?—熊杨老师的见解
一、治污目标与现状
1、目前,深圳市治水提质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水务局王局长说:“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蓝天共同成为深圳的靓丽名片”
我注意到,这个“治水提质”工作目标里不单针对黑臭,还包含治涝,除了碧水还有蓝天,这应该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吧?个人认为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很有必要,但是具体目标还是要分开,治污、治涝、水体、空气,各有各的技术要求和需要执行的标准,投资上也应分列,便于审计。
2、这个工作目标怎么评价?一年三年五年会实现吗?
对目标的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技术层面,既要有明确的标准和参数,也要便于考核和评价。目标里不应该出现“水质明显改善”、“部分河段水质指标基本达标”这样的模糊描述。对每一项都要有明确指标,可以用百分率来描述;第二个是周期,计划周期的确定需要总结以往成败原因,不能仅仅依据施工工期来排时间,有时候愿望和效果不一定吻合,尤其在河流治污上,涉及面很广,要充分考虑非技术因素的影响。
3、目前,深圳整体水污染情况以及程度?
目前,深圳的河流水质都还是劣V类,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所以还要分析每条河流主要污染因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4、对比污染现状以及治理目标,感觉难度大吗?
深圳治污20年,大规模集中治理10年,有一定效果,但当初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为什么?要在很短时间内根本解决难度非常大!河流污染原因很多,治污和生态环境修复都有自身规律,目标中的“达标”和“碧水”都离不开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工程措施能解决的,否则为什么要软化河床?为什么要解决生态补水?
5、深圳之前就曾提出,2015年建成生态文明市,如今2015年都过去了,深圳文明生态市的目标实现了吗?为什么?
生态文明包含内容很多,水生态是其中之一,但水生态目标没有实现。我们都知道2002年底广东省还提出过珠江整治行动目标,也是“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现在已经过去13年,目标也没实现。为什么?应急工程太多,重复建设太多,持续努力不够,治污策略应该反思。
6、这一次如何保证工作计划的实施?
首先要检讨过往的治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找出问题,正视问题,方向对了才能到大目的地。
二、回顾历史、以史为鉴、总结经验
1、回顾2004年今日焦点栏目的系列报道,深圳河流何时变清?
2004年刚好是省里提出珠江整治行动目标两年,距离当时广东省提出的“三年不黑不臭”还差一年,当时“大截排”还在争议之中,还没启动。
2、大沙河治理情况?当时提出截污工程,重拳治污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问题?
大沙河上游原来并没有发展,所以污水排海工程并未包含那片区的污水,后来搞了西丽大学城,但是上游塘朗山脚有很多养猪和养鸡场,面源污染也很严重,现在大沙河上游整治效果还是有的,但是下游问题比较大,据绿源志愿者调查发现,下游河道边有些排污口,比如来自白石洲村的,有些污染是一边治理一边新产生的,所以不能只是挥“重拳”,还要持续出拳。
3、作为原特区内的两条河福田河和新洲河治污情况怎样?福田河是市内最早截污的河流,经过截污和正本清源,也补充了中水,加之福田河本身条件比较好,穿过大片公园,有做湿地条件,但是那两条河也只是可以看不能摸,新洲河上游段夏天还会有臭味,主要还是补充水水质问题没解决,完全靠中水,没有天然生态水,而中水水质有些指标也相当河流的劣V类。
4、当年环保局长曾表示2005年深圳河流可以达到不黑不臭目标,但是时间告诉了我们答案。为什么大家感觉没有半点治理效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条河流的污染情况不完全相同,治理方式也需要区别。主要问题是:治污策略问题,“先下游后上游、先景观后治污”(如松岗河景观带、布吉河下游河道里的步行道),还有大截排产生的污染转移和因此导致的污水处理率上不去。
三、吸取教训、抓住污染源因,如何对症下药?
1、“流域统筹,系统治理”
采取系统治理的思路应该是正确的,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的做法,更不要“头痛医脚”(比如治污不治污,而去做景观)。
2、“统一标准,一体推进”
应该针对河流的功能和所处环境以及污染原因制定治理目标,按照不同受纳水体制定总量控制标准,但不必统一标准,对有条件作为景观河的可提高水质标准,对排洪为主的河道在满足环评基础上可适当降低标准。
3、“雨污分流,正本清源”
这个是必须的,排水体制是城市规划最重要原则之一,雨污分流是深圳城市规划确定的原则,从长远看,从彻底解决问题看,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同时必须持续推进。但还要反思大截排的问题和决策过程。
4、“分片实施,联网提效”
分片去、分系统、持续实施,最终形成整个网络。但要上下游兼顾,避免污染转移。
5、“集散结合,提标扩容”
是否提标(污水处理提标,河流水质提标)需具体分析,目前受要不是提标,而是切实提高污水管网收集率,提高污水厂污水处理率(不是河水处理率),改变水质测定和计算方式。
6、“海绵城市,立体治水”
海绵城市是目标,低冲击开发是过程,要重视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别先污染后治理。对海绵城市也要针对具体条件进行分析,要做到可评估,要见效益,“一区一策,一城一策”。
7、“以水定地,控污增荣容”
地和水的矛盾首先要从发展策略上解决,不仅仅是以水定地,还要以水定产业类型,定城市规模。
8、“引智借力,开放创新”
要重视专家意见,避免一家之言,将“水利思维”转变为“城市思维”。引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来监控污染源。
9、“清淤治违,畅通河渠”
治水、治泥、治涝并举,避免重复建设。
10、“防抢结合,公众参与”
应该更加透明,扩大公众参与,邀请公众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