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工作简报 | 绿源环协2025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2025年第三季度,我们再次以实干的步伐,在生态守护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本季度,我们见证了从青少年科研实践到专业化志愿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感受了从一线巡护监测到行业政策研讨的多元参与力量。这份简报,不仅是对过去三个月工作的回顾,更是对2025年第三季度,我们再次以坚实的步伐,在生态守护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本季度,我们见证了从青少年科研实践到专业化志愿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感受了从一线巡护监测到行业政策研讨的多元参与力量。这份简报,不仅是对过去三个月工作的回顾,更是对每一位参与者奉献与智慧的致敬。现在,我们诚邀您一同翻阅,了解我们如何携手,将环保的信念转化为守护碧水蓝山的切实行动。现将本季度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协会党支部将理论学习与组织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积极参与上级党委活动: 8月8日,派代表参加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联合党委组织的“支部书记讲党课”活动。绿源党支部代表结合生态环保领域特点,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体会,阐述了其对协会工作的指导意义,促进了跨组织交流。

党建引领带动会员、志愿者践行志愿服务

顺利完成支部换届选举: 8月9日,在上级党委指导下,绿源党支部严格依规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支部委员会(陈娜同志任书记,夏惠红同志任组织委员,崔世才同志任纪检委员),为支部工作注入新活力。协会理事层列席并对党支部发挥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给予高度肯定。

深学党的创新理论: 9月21日,组织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研学《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特别是关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的部署。与会人员结合工作生活实际深入交流,增强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滨海湿地保育

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持续稳步推进,在坝光片区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红树林保育行动7期,以红树林修复为纽带,联动公众参与科学保育,增强生态系统韧性以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开展“红树林巡护员”培育,持续巡护与调查,完成季度数据采集与分析报告,为后续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合力行动,改善环境:

本季度行动旨在联动多元社会力量,通过“实践-观察-创造”的递进模式,深化公众对红树林生态价值的认知,并将保护意识转化为切实的守护行动,共同筑牢蓝色气候防线。

参与力量多元化: 行动成功汇聚了海洋执法队员、企业义工(豪马义工)、青少年少辅队员、园区安保、绿化及管理团队以及普通市民家庭等社会各界力量,体现了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性。

行动脉络体系化: 活动设计层层深入,从基础的保育实践,到科学的生态观察,最终升华为共创未来的方案设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公众教育与实践闭环。

1、基础保育实践——感受“海岸卫士”的硬核实力在7月至8月间,我们组织了多场红树林保育实践。志愿者们齐聚坝光湿地,投身于:

环境清理: 开展海岸带净滩,清理塑料垃圾与杂物,清除威胁红树林生长的外来入侵物种。

生态保育: 学习物种多样性保护知识,亲手培育红树幼苗,为“海上森林”的扩张积蓄力量。通过亲身体验,参与者们真切感受到了红树林在护岸减灾、抵御气候变化方面的“硬核实力”。

2、生态科普观察——化身“小小生态学家”7月27日的科普活动将科学调查方法与趣味体验相结合。

科学实践: 在导师指导下,参与者使用样方框进行幼苗密度统计,系统观察并记录招潮蟹、弹涂鱼等湿地生物的习性,填写《生物多样性观察表》。

创新互动: “塑料垃圾换红树宝宝”活动,巧妙地将垃圾清理与树苗培育联系起来,让守护行动更具成就感。此阶段活动让公众从宏观清理者转变为微观记录者,深刻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共创未来方案——从“观察”到“创造”8月3日的活动标志着守护行动的升华。在坝光盐灶古村,参与者们分为两大组进行共创:

设计“湿地零碳游览路线”: 各组结合前期体验,设计了富有创意的游览方案,如避开幼苗密集区、设置“垃圾随手捡”打卡点、建议安装“潮汐时刻表”与科普提示牌等,旨在最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干扰。

撰写《公众湿地友好游览公约》: 参与者们共同商讨并撰写行为准则。一位高中生志愿者的发言道出了保护的真谛:“保护不是禁止亲近,而是学会‘温柔相处’。”

在整个季度的活动中,绿源志愿者持续强化并普及了红树林的核心生态价值:

“海岸卫士”: 强调其在防风消浪、护岸减灾方面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天然碳汇”: 科普其强大的固碳储碳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一位全程参与的志愿者李女士在反馈中写道:“原来红树林的落叶腐烂后形成的腐殖质,才是真正的‘碳银行’!” 这正是活动知识内化的生动体现。

2.碧水流深-环境调查与监督行动

2025年第三季度,绿源志愿者与民间河长们积极履行监督职责,通过“广东智慧河长”等平台,对深圳市内多条河流水体进行了持续、有效的民间观察与监督。本季度行动聚焦于污水直排、水体异样等突出水环境问题,成功推动了多起涉水隐患的排查与处置,彰显了公众参与在河湖保护中的“哨兵”作用,为守护城市的“碧水”做出了积极贡献。

梧桐山河污水直排(7月13日): 志愿者反映华英学校旁有污水流淌。经东湖街道与深圳水务集团核查,为学校厨房旁污水因边沟堵塞冒溢。问题已处理完毕。

葵涌河水体变色(7月14日): 志愿者发现河水经涵洞后变为乳白色。葵涌街道办迅速核实为深惠城际施工导致地下水外溢,施工单位立即处置,水质于当日恢复正常。

杨梅坑河污水直排(8月12日): 志愿者发现排水口有污水。南澳办事处溯源为旁边餐厅污水管堵塞,并于次日清理完毕。

沙湾河污水直排(8月24日): 志愿者反映污水问题。东湖街道办核查发现,异味根源来自公共厕所化粪池污水溢出,通过联系专业队伍清理化粪池,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观澜河黑臭水体(9月1日): 志愿者报告黑臭问题。观湖街道协调管养单位排查,发现系截污管堵塞,通过紧急人工清掏,问题得以解决,河道恢复正常排水。

3.环教宣传与社区倡导活动

本季度,协会在公众环境教育与社区倡导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将环保理念从课堂引向户外,构建了“青少年科研实践”与“全民志愿参与”双轮驱动的教育倡导模式。

一、 青少年科研实践:推动环境教育从认知到行动

我们创新推出“少年徐霞客”环境科研实践品牌活动,引导青少年化身生态“小侦探”,开展沉浸式环境调查。将中医诊断思维融入环境观察,系统锻炼了青少年的科学思维与实地调研能力。

实现教育模式升级: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界限,使参与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一位学员在分享中深刻指出:“我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更是走出教室,用亲手实践的方式理解环境与城市的关系。”

激发公民责任意识:在成果汇报环节,各小队通过提名“最可疑排水口”、撰写调查报告,将调研数据转化为潜在的行动建议。学员们认识到“我们的记录说不定能帮到环保部门”,标志着环保意识已从认知层面升华为社会责任担当。

4.志愿者培训与服务交流

2025年第三季度,绿源志愿者协会以提升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水平为核心,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涵盖河湖巡护与红树林保育两大领域的主题培训。本季度能力建设活动规模大、层次高、内容实,有效夯实了志愿者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为环保行动的深入开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能”。一方面巩固和提升现有巡护队伍的实战能力,另一方面大规模公开招募、培训新生力量,实现了志愿者队伍质与量的同步提升。累计开展市级大型专业培训3场,直接培训志愿者及环保爱好者逾270人次。

2025年第三季度,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在积极拓展一线环保行动的同时,深度参与了行业政策研讨与标准制定,致力于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化与专业化进程。本季度,机构在行业影响力建设与专业法律参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 推动全民行动:参与构建生态保护协同格局:

8月,绿源志愿者的工作模式与成效获得了省级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在题为《【美丽广东 志愿有我】深圳:多方协作构建生态保护“全民防线”》的报道中,深圳通过多方协作构建生态保护“全民防线”的实践成为典范。绿源志愿者作为核心力量之一,其经验得到了展示与推广。

此外,机构积极参与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指南》的编制调研会。这一参与行为标志着绿源多年积累的志愿服务实践经验,正从基层实践向行业标准转化,旨在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提供规范化、可操作的指引,从而在更广范围内推动“全民防线”的构建。

二、 贡献专业力量:深度参与气候司法前沿研讨

在专业法律领域,绿源协会展现了在环境法治建设中的专业担当。7月11日,协会的孙吟律师、汤鹏律师代表机构出席了由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办的 “司法服务大湾区低碳转型研讨会”。

财务披露: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