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动态 | 深圳绿源受邀出席第十五届岷江论坛

flashmul

作为2021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重点学术活动、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主办的第15届岷江论坛,视角从河流扩展至流域,通过流域与生态、流域比照、成渝比照、城乡社区发展比照,探索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融合发展的理念下,行政机构与社会服务组织、科学工作者与公众、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不同参与路径。
2个会场,6个议题,16份主题报告,37位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参与主题分享、点评、总结。流域比照、成渝比照、城乡比照、社区比照,2次开放对话,微博平台与“一直播”直播间,共计逾30000人参与话题。从跨流域聚焦到成都平原,再到社区,从政策规划到艺术与美在社区中的生根发芽,10月30日、31日以“流域·公园·社区”为主题的第15届岷江论坛圆满闭幕。
主论坛上: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朱珠带来主题:“流域比照:碧水流深-绿源微观察”
深圳“民间河长”模式,以河流水污染及治理监督为目的,将当地社会公众力量发动并组织起来,共同保护流域安全。绿源在珠江流域的工作模式,是促成民间河长制的形成、打造管理平台以及献计献策推动政策调整。朱珠老师提出共治文化,扩展参与渠道,即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力量的参与,共同维护水域文化。“水域文化是情感内涵、志愿文化是行动驱动、共治文化是参与渠道”

由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麓湖公园社区、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以“三生合一:流域·公园·社区”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岷江论坛麓湖分论坛暨2021年麓湖渔获节在地文化交流会在社区寻麓书馆举行。来自四川天府新区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社区发展组织、协会、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专业人士、专家、社区志愿者等齐聚一堂,从流域与跨界思维出发,从社区与行动视角出发,就“营造:社区节日营造对构建良好生活的价值”“共建:河畔绿色生态家园”“毗邻:半水半楼台-河畔的居民力量”“公园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和社区营造”等议题展开讨论及分享。

“将公园社区建设成为引领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风向标,我们坚定尊崇生态优先,打造家园、公园、产业园三圆融合的生活新范示,坚持公园中建社区的理念,以景区化、景观化夯实生态本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公生的生态共同体。”四川天府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社区发展治理处副处长刘东在欢迎致辞中表示。

天府新区自成立以来,先后投入超过300亿元用于水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实施了锦江生态等河流整治项目,率先建设了兴隆湖等水生态项目。四川天府新区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局河湖管理处副处长曾长寿表示,“目前天府新区辖区内地表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9个月中,麓湖有6个月达到二类水质。”这样的成绩,与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社区营造、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密不可分。

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理事范体惠从麓湖社区节日出发,分享居民在社区营造上所作的系列探索,“我们之所以持续打造麓湖渔获节,是因为这个节日可承载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信仰、社会关系等多重属性,也能通过利用家园的水资源,呼吁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社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才能人人享有。麓湖居民们共同创造了三大节日,这些节日都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大家在相互的协作中,又创造出彼此的共同记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论坛主题三生合一来讲,它的原意就是生态、生活、生产。麓湖的水为什么清澈,是因为它跟居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看到的是大家对水的保护,但这何尝又不是对人的改变。”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智库专家郭虹说道,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幸福工程”的打造,最难做的还是人的动员,如何让人参与进来,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那个社区核心的“种子”。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市政工程咨询中心顾问总工、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熊杨表示,“要解决水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所以从河到人,从环境保护到社区的共建,这个过程充分的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大家都说麓湖好,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工湖治理上的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在社区居民的培育上,这就是郭老师说到的雪球效应,要找到那个最关键的那个人。”
麓湖的美丽是感官感受,人工湖的维护既要重视技术的也要重视人文社区建设。重新认识家园,共创共建,倡导行动,社区不能成为城市的孤岛。
人工湖养护和治理主要包括:截污、补水、循环、水生动植物自净,其中截污控源是首位,补水是重点(补水周期视水质控制标准确定,通常为45天至60天)。
针对麓湖现有情况,熊杨提出十点建议:
1、合理确定湖水水质控制标准,标准与补水量、投入的治理成本密切相关;
2、清查及严控点源污染(含商家、花园、露台混合污水排水口);
3、减少面源污染(含绿化消杀、道路及广场地面冲洗、工地泥浆排放);
4、收集、重复利用(调蓄)“灰水”,引入“海绵城市”概念,设置净水湿地;
5、在死水区增加湖面充氧曝气(可采用低水头喷泉);
6、加强水体循环(在适当位置设置潜水水流推进器);
7、加强水质监测(社区居民可以采用简易测水包定期测水质);
8、重视水安全(开展水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设置警示牌和围栏);
9、适当降低湖面水位(减少长期补水量,保障水安全);
10、管控外来有害物种(包括入侵水生动物及植物)。

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理事田犎表示,“当我们去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割裂无处不在。很多人习惯了将固化的、静态的画面当成理想,然后把这种想法映射在自然生态间。所以我认为,岷江论坛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脑袋开始,我们要去向我们传统去学习,像真正的生态去做学习,去开发更多的方式来改变我们身边这种环境。”

在活动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麓湖景区水环境治理、公园管理、在地文化社群等多领域人士,就公园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和社区营造这项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环境监测、环保教育、公众参与、共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提出在价值观引导、居民参与项目、公众教育活动、管理公约制定和执行方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并向在地居民发出“重建家园,回归社区”的倡议。

本文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张文2021-11-03? 文字有删减。

QR:  动态 | 深圳绿源受邀出席第十五届岷江论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