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白沙湾红树林保育 | 认识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潮间带”是指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也是最适合赶海的区域,很多市民喜欢在周末节假日到这个区域内去挖生蚝、花甲等“海货”,殊不知,这个区域生活着丰富且很有趣的生物,随意采挖,会把这些生物的家园破坏了,导致它们无家可归。
潮间带生物种类丰富,又便于观察。生活环境(简称生境)是影响潮间带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因子。依据基底性质,潮间带可分为岩礁、沙滩、泥滩、河口等生境类型。不同生境中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异。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们吧!
有这样一种有趣的鱼,它能在陆地上生活,会跑,还会上树,它就是喜欢生活在海边潮间带淤泥里的弹涂鱼,体长为50~90毫米,体重为30~40克。弹涂鱼善于爬行、跳跃,常常在泥滩上觅食,有时也爬到树上或岩石上觅食,主要以藻类、小虫等小型生物为食。

通过“跳舞”来求偶。春天,雄性弹涂鱼会寻找合适的地盘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在泥地上挖一个洞。挖好后,通过在雌鱼面前跳“求偶舞”来寻找配偶。为了引起雌鱼的注意,雄鱼还会让脑袋膨胀起来,并把自己的脊背弯成拱形,竖立起自己的尾鳍,不断扭动自己的身体“跳舞”,以博取雌鱼的关注。

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实是捕食性动物,它的几十条触手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对人类伤害不大,如果我们不小心摸到它们的触手,就会受到拍击而有刺痛或瘙痒的感觉。假如把它们采回去煮熟吃下,会产生呕吐、发烧、腹痛等中毒现象。因此,海葵既摸不得也吃不得


沙虫又称光裸星虫,也叫沙肠子、方格星虫等。体呈长筒形,很像一根肠子,体长约10-22cm,浑身光裸无毛,体壁纵肌成束,与环肌交错排列,形成方块格子状花纹。它生活在沿海滩涂一带沙泥底质的海域,涨潮时钻出,退潮时潜伏在沙泥洞中,故名沙虫。沙虫的幼虫或成虫均没有分节现象,但肌肉较发达,平时以吞食沙粒等为生。

沙虫

软体动物
生于潮间带下数米深的浅海区。以泥沙海底为最多。软体动物无论在物种数、栖息密度还是生物量上都是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中最重要的类群,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摄食、掘穴和排泄等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软体动物也是红树林区水鸟的主要食物来源。作为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类群,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及其数量变化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它们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是非常好的指示生物,也是评估红树林退化和生态恢复效果的重要指标。下次去海边,我们可不能随意挖走它们哦!

花蛤(gé):学名为菲律宾帘蛤,外形略成椭圆形,较扁长,壳质坚厚,壳顶稍突出,生长迅速,适应性很强。表面光滑无坑纹,花纹呈交叉网状,自然生长出的漂亮花纹,每个蛤都不一样,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常见的种类有花蛤、沙蛤、白蛤、乌蚬蛤等。

沙蚬(xiǎn):沙蚬体型比花蛤小些,外形更近三角形,更为浑圆饱满,颜色较深,壳上花纹呈放射线直线,摸起来有凹凸纹路感。

泥蚶(hān):泥蚶最大的特点的就是壳表面有凸出且较密的放射肋条状,泥蚶最为人们所知的名字当属血蚶。除了放射肋外,每条肋上都有明显的颗粒状结节,壳表面呈白色,壳边缘呈波纹状。最明显的特征则是血液含血红素,呈红色,这也是为何会被人们称为血蚶的原因。比起泥蚶,毛蚶颜色较深,并且壳上的放射肋更为紧密,肋上同样也有着方形小结节。通常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壳面有褐色绒毛,壳内为白色。

蛏(chēng)子:蛏子也是十分常见的海产贝类,常见于潮间带的泥沙中,形状呈长方形,狭而长,外面为淡黄色,内部呈白色。

沙蟹类是温海潮间带和潮上带生活的优势蟹类,穴居沙滩较深的洞中,洞一般呈螺旋形,洞口形成沙塔,为沙蟹所特有。雌蟹的洞高如沙塔,可能内藏雄蟹。沙蟹眼柄长,身在洞中也可窥视到洞外的情况。幼体食浮游生物,成体喜在红树林中攀爬,翻腾枝叶,用螯足钳捕蝇类、昆虫、腐烂的小动物尸体(鱼、虾、海参类、软体动物等),也食藻类。
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
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红树林像母亲庇护孩子一样,维持了一个食物链复杂的高生产力系统,是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这里有着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涵养着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红树林伴生植物及水体浮游植物等,消费者有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鸟类、昆虫,分解者有微生物,还有无机环境。

潮起潮落间,生命生生不息。潮水静静涨上来时,几乎全部淹没红树林枝干,只露树冠,让红树林宛如海上“绿岛”;潮水退却时,栖息于红树林内种类繁多的鱼、虾、蟹、贝、浮游生物及鸟类纷纷“登台唱戏”。在这一涨一退之间,红树林里包裹所有来自陆地和海洋的信息、物质、能量就此交流。

红树林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生长茂密的地方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红树林中丰富的鱼类,吸引着活动于此的鸟类前来觅食。红树林下的底栖动物也非常丰富,吸引了鹭类、鹬类等潜藏其中;红树林上层,枝繁叶茂,很多种类的红树一年四季开花,招引了大量的昆虫,为太阳鸟、啄花鸟、绣眼瞪林鸟提供食物;傍晚归巢的鹭鸟、椋鸟多喜欢在红树林里休息。
12月19日,白沙湾红树林迎接来30组亲子家庭,在绿源小蜻蜓老师的指引下,走进红树林,走进生物多样性。成片的红树林,覆盖在海边,犹如大自然的“空调”,让这里的温度低上几度。优良的环境、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食物,使得红树林成为候鸟迁徙的“落脚点”和“加油站”。参与者感叹,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仅亲近自然还能学习到很多科普知识,又带孩子体验了环保公益,这是一举三得!

本活动为白沙湾红树林保育项目科普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市大鹏新区坝光开发署资助,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承办。

QR:  白沙湾红树林保育 | 认识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