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河长故事征文 | 重走消失的河流

? ? ? ?现在仅残存的金河,是人民公园附近的一个小水凼, 在人民公园地铁口附近,立有“金水溪”碑刻,旁边的文化地标简短介绍了金河的一生。生活在成都五年,大抵是家住郊区的缘故,与市区缺少连接,加之亲友多,对此地总感疏离。去年因缘帮一次城墙游学做影像记录,和大小朋友们走了一天的“老成都”,惊觉于闹市之中竟残存着好些段古城墙,恰如一位家长的感叹:“历史就在身边,历史隐于市。”

? ? ? ?自此,好奇就成为我与这座城市的连接。一日我走过熟悉的青石桥街,不由得自我发问:此地应有过桥与河流,它们在哪儿呢?在毗邻成都名片—春熙路商圈的这里,又为何存在着一个影响环境的海鲜市场呢?带着疑问,查资料、访实地,我逐渐走近了一条滋养成都千年的河流——金河。

? ? ? 说起金河,金河宾馆和蜀都大道金河路算是家喻户晓,不止于此,青石桥、龙王庙正街、染坊街等桥名、街名都镌刻着这段河流记忆。开凿于唐大中七年(853),金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城,汇入府河。我想,我要“溯流而上”,由今溯古,探寻这条消失的河流。

? ? ? ?三月中旬,约上导师和城市探索爱好者,从合江亭出发至人民公园结束,我们徒步十余公里,重走了大部分金河故道,一行相互分享,见闻良多,此处小记三则。

1

? ? ? ?在全长约5.2公里的金河之上,宋代横跨着8座桥,到清代已多至22座,桥梁的增设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当时板板桥所在的龙王庙正街,定是车水马龙、比屋连甍。

? ? ? ?从龙王庙正街到铜井巷,是我最钟爱的市区烟火集散地之一,两边被菜摊肉肆铺陈得满满当当,这并不妨碍大爷大妈占据闲聊的有利地势,摩托们也知难而上,你我之间攘来熙往也各有方寸,窄窄一条巷子,走出一种赶场的气势。

? ? ? 铜井巷的铜井于清光绪年间就存在,何时消亡不得而知,不过在1939年,官方统计的城区公井有480眼,私井3224眼,可见当时地下水之丰沛。而今水井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伴随着水位下降与水体污染,人们近乎遗忘曾经珍视的老井的意义……

2

? ? ? ?听闻染房街曾是热闹非凡的小商品王国,我却是第一次来,正值染房街改造,夹缝中求生的小商品市场和九十年代的照片里并无两样。这条千年商业街因濒临金河而兴,明代前此街开设众多染色作坊,汲取金河水漂染,后因金河堵塞,水流不畅,染房大多迁到城外,沿街小店变为牛骨牛角、竹木制品手工作坊,染房街名沿用至今,这里的小商品特色氛围也延续下来。河流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命运也牵绊着河流,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备战、备荒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将金河水抽干,盖上“盖子”,变成了防空洞,金河从此长眠于地下。

? ? ? ?踱步如今的染房街,追思消失的河流,旁观沉寂的商铺与烂尾楼,不免有种凋敝况味。

3

? ? ? ?金河在人民公园还残存了最后一段,我在鹤鸣附近前后窥探:难道金河故道就是一条奄奄的小水沟?向保安大叔们打听看看!无奈沿路连问数人,无一知晓,看来是个冷门“景点”。眼看就快走到人民公园地铁口,终得见一亭,立有“金水溪”碑刻,旁边的文化地标简短的介绍了金河的一生。倚坐亭内,身后是清浅的河水,沿岸种以桃柳、海棠、腊梅、女贞……共赏着这幅生态画卷,老师为我们讲到“海绵城市”的理念,如今的城市道路房地产等硬化地面太多,自然中宝贵的雨水不能补充地下水,反而成为灾害。城市建设需要在设计理念、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巧思,多使用可渗透性的地面,让雨水排到地下,由大自然完成其宏大的循环。今日我们寻得金河何处,而来日河处,也许我们能探讨和实践出更好的答案。

 

? ? ? ?重走消失的河流只是认识我们所生活城市的一个视角,在这个视角中,我们瞥见一段段因水而兴,因水而荣也因水而衰的历史,了解河流与水资源在不同时代的功能和意义,我们也思考着人类在发展中又能为河流做些什么。

? ? ? ?在行走、触摸、感受、探讨中,我们建立起更多与城市的连接,也才会更好地爱和建设这座城市。

 

 

本文来源首届“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 投稿文章,作者:但冬雨,原题《重走消失的河流》


一段河长故事,记录河湖环境随城市、乡村发展的变迁,见证环境治理社会共治、共建、共享新局面的逐渐形成。每个个体记录自己经历的社会变迁、环境变迁,也是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为未来描摹此刻社会现状提供重要素材。

为纪念建党100周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反映乡村振兴战略、河长制、湖长制政策实施过程中,河湖长的新思路、新措施及新成效,凝心聚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广东省文化学会、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首届“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大赛由国地时空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广东国地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赞助支持。

“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自1月24日在深圳宣布启动,面向全国官方/民间河湖长、写作爱好者、参与河湖治理的专家、企业员工等人群征集河长故事。截止至3月底,共计收到800多份投稿,投稿来源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江苏、陕西、河南等省份,投稿人包括民间河长、作家、学生、社工、企业员工及其他市民,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河流变化、参与河流守护的故事、河流与生活、河流相关书籍/影视读后感、民间河长口述记录、对河湖管理制度、历史的观点及乡村振兴故事等内容。

QR:  河长故事征文 | 重走消失的河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留言